【民间文学】岷县宝卷(定西市)传承人:裴陆平
2020-12-25 14:17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定西市
【简介】
在甘肃岷县至今还盛行宝卷习俗,尤其是老人过世吃斋发丧哀悼之际,少者念诵一日,多者念诵三日,以超度亡灵。再如家中不顺利,或祈求升学、或祈求升官、或祈求发财、或祈求平安等等,就请来经长、召来众亲友,念诵相应内容宝卷,时间或一日或多日,根据主人家愿心、精力、财力而定。每当农忙结束的农历十月开始至正月期间,有些村落宣宝卷之声几乎日日不断,念诵宝卷之人,少者三五人,多者十几人、几十人,词牌丰富,曲令多样,音调优美,是岷县及相邻县乡丧葬习俗一大奇观。
在岷县老百姓心目中,“宝卷”是非常神圣的,他们通常不叫“宝卷”,而叫“佛爷”,把“宣宝卷”叫“念佛爷”。保存“宝卷”的地方,一定在家中最为尊贵显眼的上位头正中央位置,并且有专门的供堂,他们叫“佛堂”,即精工细做一间房屋,有门有窗,高大约在60至80公分左右,宽也大约在60至80公分左右,深大约在40公分左右,把它放在主屋最尊贵的位置,供奉起来。他们对放宝卷极其讲究,严格按照上下卷或一二三四卷的次序从上到下排放,最上面放经头,才用盒套装好,而且宝卷、经头、盒套的文字上下顺序要统一,万万不能任意颠倒错放,然后用红色的绸缎或丝布严实包裹,再按照文字上下顺序立起来摆放在经堂里。平时要翻看宝卷,首先要净手焚香,赔事祷告,再打开经堂,取出宝卷翻看念诵。当家主人要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两个时段早上,雷打不动焚香点灯,举行敬仪式。
宝卷有经头、宝卷、套盒三部分组成,经头是宣诵宝卷时展示的佛像,大都由多幅画像组成。宝卷十有八九是手工抄写、折叠成册的。也有极个别用棉线装订的,数量极少。
宝卷根据内容的多少,分二十四品、三十六品、四十八品,句式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十字句。每一品有相应的词牌曲,每种字句有相应的调式。有些调式十分优美。如二十四品中的二十四种词牌:上小楼、驻云飞、要儿孙、金字经、侧郎儿、红绣鞋、朝天子、桂枝香、黄莺儿、清江引、皂罗袍、掛金锁、画眉序、罗江怨、傍妆台、一封书、叠落金钱、山坡羊、寄生草、锁南枝、浪淘沙、步步娇、驻马听、甘荷叶。
在明清时期宝卷是盛行全国各地的,民国更胜。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后,一下子在全国各地消失了,现在盛行传承的地域极其少见,从全国统计也就十余个县。而岷县,不论是盛行气氛、还是传承保存数量,与目前发现的县域比较,都似乎是最为昌盛者。
岷州宝卷大都属于明朝时期民间宗教宝卷。从种类、数量及宣宝卷风气日盛来看,为目前全国最多样、最丰富、最兴盛之地。从调查宝卷抄写年代来看,岷州宝卷多传承于这一时期,最早为明嘉靖五年,距2018年有491年,版本保存依然完好无损,十分难得。
明代前期是世俗佛教宝卷发展时期,流传宝卷沿袭佛教俗讲传统,分为讲经和说因缘故事两大类,前者如《大乘经刚宝卷》、《心经宝卷》、《法华宝卷》,后者如《目连宝卷》、《香山宝卷》、《灵应泰山娘娘源流宝卷》等。
明代中叶以后,直到康熙年间是民间宗教宝卷发展时期。通过调查,岷州宝卷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康熙时期及之前传承下来的宗教宝卷。而目前全国零星可见宝卷及宣唱活动,仅为江苏靖江县、甘肃河西永昌县、青海部分地方等,其宣唱的多为文学故事宝卷,很少有宗教宝卷。因此,岷州宝卷更具文本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中非常宝贵的一宗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民间教化、俗文学、民间语文、佛教音乐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
六七百年来,这些宝卷在全国各地,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产生、流传、演化,以至逐渐消亡,唯独在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原明代岷州卫辖区仍然盛行,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宝卷文化及其研究的一个特种品类,一宗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