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木版窗花年画(定西市)传承人:王生茂
2020-12-25 14:10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定西市
【简介】
甘肃省陇中地区的岷县古称岷州,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枢纽,地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交接地带,秦岭横贯。洮河流域的牧猎文化与渭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全县境内以汉、回、藏三种民族混居,使得该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如花儿、剪纸、湫神祭祀等等。这里的民间美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岷县的广大农村,流传着一种十分简朴的艺术--窗花,其种类主要有"版子窗花"和"剪纸窗花"。王生茂为该项目传承人。
岷县的民间木版画品类众多,除常见的门神、灶神、财神、钟馗、钱马、往生、经方、四季花草之外,还有存量较大的木版窗花,这种过年贴于旧式窗格上的小型木版画在当地极为流行。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仙道人物、吉祥图案、四季花草、渔樵耕读等等;形式上以中国历史、神话故事居多,还借鉴了民间刺绣与民间剪纸,在后期还参考了当时流行的杨柳青年画与连环画;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强调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质的造型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细腻手法;构图匀称饱满,主体形象高大突出、稳重大气,画面布白有致;刻制时,自由粗犷、灵活多变的刀法并用,下刀直率、刀痕外露、冲挑勾削,虽刀法粗糙,却显示出原生民间美术的粗粝之美,作品极富生气。
据传,版子窗花最早是由十里镇南小路村村民王慈娃的祖父(已过世)于1870年前后从陕西凤祥县引进刻版,加工制作,并在春节期间出售糊口,其技术在当时还是保密的。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印版窗花供不应求,这一技术才在南小路村流传开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全村大部分人都在加工制作。版子窗花的制作是将传统的图案雕刻在木板上,先印上线描的底色(黑色),然后用红、绿、黄三色平涂套印,主要的种类有:门神、灶神、窗花等,题材有:"明暗八仙"、"渔樵耕读"、"君子四爱"、"西游记"、"白蛇传"、"八骏马"、"杂技娃"、"牛郎织女"、"麻姑献寿"、"琴棋书画"、"四季花瓶"等,其雕刻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上的白描手法,线条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对比强烈,富有木刻的韵味,表现力极强,色彩简单,明快,装饰感强,物美价廉,在农村中广受群众欢迎。
岷县的民间木版画实质上受到了陕西民间木版画历史与艺术传统的影响。该县的民间木版画(尤其是门画)呈现出凤翔木版年画的特征,但是要粗糙一些,同时又体现出较强的本土民俗文化特征。岷县的民间木版画简练、明快、粗犷、质朴的风格与凤翔木版年画类似。当地的民间老艺人至今仍能回忆起祖辈去凤翔"背"年画的情形。
该县民间木版画的产生可上溯到清代中后期,全县境内目前尚有一定数量的老版存世。但木版窗花存在的历史相对较短,大约100年左右的时间。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其先祖从陕西"背"窗花的历史应该不早于清末民初,而且民居窗户演变为"棋盘格"的历史也不足百年,较早的窗户类型为栅栏式。如今,这种"棋盘格"的窗户也正在为新式的"三挂镜"、"四挂镜"所代替,因此岷县木版窗花的生产与销售已出现了颓势。时至今日,一如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岷县的民间木版画也无法摆脱其没落的命运。老字号作坊式的生产早已绝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户也是逐年锐减,那些我们早年司空见惯的年画,即使在农村腊月的年集上也很难觅见其影踪,来自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这门民间技艺行将消亡殆尽。不过,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该县的民俗文化也日益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相信经过各方努力,这种处境会有所改观。
剪纸窗花流行范围很广,其剪纸技法分堆花、耀花和镂花三种。堆花是把剪好的形象堆贴与底纸,其形式也有两种:单色堆花和多色堆花。堆花的特点是图案造型简洁,小花小草、小动物、小人物,概括力强,并且运用大量夸张的手法对表现题材进行再加工,而且由于底色的不同,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粗逛豪放的美感。耀花是先把剪好的形象堆贴于底纸上,连同底纸一同镂空,只保留图案的轮廓,在背面粘一块玻璃,然后对需要填补的图案粘补在玻璃上,形成纤巧、精细、通透的图案。其最大的特点是除了装饰窗户外,有增强室内采光的作用。镂花是直接在底纸上剪镂图案,主要贴与窗户最上部,岷县人称为"烟眼",不但图案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很强的透气作用。"烟眼"一般用单一的白纸或有色纸进行刻剪,图案大多为对称型连续纹样。另外,岷县剪纸还有比较独特的角云类型,一般主要为黑色三角纹样,在窗子的中心位置剪贴成连续的大菱形块。一眼看去,黑色的大菱形抢人眼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