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包头市
  【简介】

  郑蝴蝶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剪纸艺术。其剪艺高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尤以大团花见长,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还擅剪当地的风土人情,蒙古包、奶茶壶、牛羊马骆驼等,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艺术风格。郑蝴蝶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自然融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一系列表现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的重要题材的作品。在内蒙古等地区具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代表性。传承谱系清晰,其女儿刘晓迪已是第五代传人,从小随母亲学习剪纸。近年成立工作室,收徒授艺,在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意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郑蝴蝶年幼时,总看到奶奶、母亲在家里剪窗花。春节前后,各家各户窗户上红彤彤的窗花、妈妈和姥姥低头剪纸的神情、地上满满的红纸碎屑,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郑蝴蝶。窗花的世界里,那些吉祥的图案和内蒙的风情,都让郑蝴蝶爱不释手。于是,她也拿起剪刀,和家人学起了剪窗花。

郑蝴蝶回忆说自己当年剪得第一幅窗花是一只简单的纸老虎:“小时候过年,周围的乡亲的人都爱来找我奶奶和妈妈剪窗花。乡亲们拿到窗花后,都非常开心。后来我母亲忙不过来,就开始让我一起剪。”那时候只有8岁的郑蝴蝶,拿起剪刀就再没放下,从小小的窗花剪到几米的长卷、从家乡内蒙剪到了北京。

包头民间剪纸艺人大多是来自乡村、牧区的妇女,她们未曾接触过绘画,只是靠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美好想象,直接大胆地反映她们的所感所想,借用剪纸寄托她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郑蝴蝶说内蒙包头的剪纸艺术传承,主要是以“母传女”的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剪纸作为一种家传的母亲文化,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剪纸作品形成了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型。其中瓶里插花、动物卧盘、狮子踏鼓、娃娃骑鸡十二生肖和吉祥连续纹样等成为经典图案,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剪刀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技艺纯熟的她几分钟便剪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公鸡图案连续纹样。对于自己的剪纸技巧,拿了五十多年剪刀的郑蝴蝶非常自信。

郑蝴蝶手指关节上的茧子显示了她与剪纸打交道的过程,她对剪纸的热爱近乎狂热。“我对剪纸有特别高的热情,不光是逢年过节剪,没事儿就坐在家里剪。能剪出一幅好的作品就会十分开心。”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郑蝴蝶就能开工了。精致的小图案和窗花等几分钟就能剪好,大型的民俗、人物等几天便可完工。郑蝴蝶称,五十余年来创作剪纸作品不计其数,内容涉及民俗、人物、婚庆、花草动物等题材,这些作品类型多样,各成系列。

多年来,郑蝴蝶的剪纸作品大到几米的长卷,小到窗花,都是她本人设计创作,作品呈现出特有的内蒙风土人情。她的作品《昭君出塞》《金牛送宝》等68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吉祥窗花》《母子情深》分别获“中国民间剪纸世纪回顾展”“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一等奖。《九鱼团花》获第四界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等。

郑蝴蝶的剪纸也颇自己的特点——剪纸只用剪子不用刀,不描不画全靠腹稿,心、眼、手并用,剪随心动,意趣天成。在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剪纸艺术,有着内蒙的粗犷豪放,郑蝴蝶的创作不画不描,自然的形态早已转变成心里的花样,拿起剪刀一气呵成,以情动剪,以意刻线,心之所至,形之所应。

从农村到都市,粗犷与细腻的结合对比,郑蝴蝶的剪纸作品映照出她饱满富足的内心世界。那些朴素的劳动场景、传统习俗,自然地融入到她的剪纸创作中来。不描不画、随心所欲,郑蝴蝶的创作灵动自如。

不描不画这不仅考验了手艺人的审美,工具使用顺手也变得非常重要。剪纸用的剪刀都是郑蝴蝶自己磨的,她说刀刃要小且薄,这样剪出来的图案才精致好看。

传统剪纸的传承是为了适应节令民俗的更替,功能丰富多彩,而现在剪纸的传承呈现出单一化趋势,随着众多民俗的消失,剪纸失去了真正的实用功能,现在只有在春节等节日才贴剪纸窗花、挂饰等。

郑蝴蝶希望不仅仅是剪纸这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去,更希望,能够以剪纸为载体,将内蒙包头剪纸的文化和技艺发扬,把表达朴素美好愿景的民间产物,变成一项艺术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母爱也依旧在一代代的渗透——郑蝴蝶的女儿刘晓迪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剪纸,美丽的窗花、大红的喜字、热闹的婚礼、母亲手中翻飞的红纸……这些也都成为她儿时的记忆。刘晓迪回忆起儿时,对记者说:“虽然可以一张一张的剪,但是母亲要求她一次剪八张,最后剪得手都麻了……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郑蝴蝶说,要厚,手艺才能练出来,练到家。”

如今女儿刘晓迪不仅继承了母亲的一双巧手,同时开始专注于内蒙包头剪纸的教授和传播。郑蝴蝶母女二人这几年一直在北京市内的小学、初中以及社区街道,把包头剪纸的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份心怀祝福的情谊,她们通过剪纸,把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对于郑蝴蝶来说,剪纸早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郑蝴蝶说:“剪纸就要传下去,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学的人越多越好。”从母亲到女儿,从父辈到子辈,她们用自己简单朴素的方式,传承着剪纸这门传统文化。她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的跟她们一起,让这些红纸开出一朵朵不同风情的美丽的花。


上一篇:【传统美术】突泉剪纸(通辽市)传承人:赵日霞

下一篇:【传统戏剧】提线木偶戏(衢州市)传承人:翁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