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天水市

【简介】

《史记·秦本记》中记载,秦人首领从中裔到秦非子都“在西戎,保西垂,居犬丘”,并以善养马著称。后来秦庄公、秦文公均居西犬丘、西垂,据《水经注》解西犬丘应该是位于今秦州区西南的杨家寺、秦岭一带。秦州鞭杆舞是当时秦人亦牧亦兵,利用天水这个远离战火的“西垂之地”休养生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真实写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天水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秦早期文化的遗风,而流传久远的秦州鞭杆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秦州鞭杆舞中含民间社火打花棍和武术的成分,而甘肃鞭杆最早在天水、陇南一带流行,天水社火历史更长,追溯秦州鞭杆舞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现在斜坡村的鞭杆舞常用的曲子是“八度神仙”,这首曲子已经传唱了好几百年。在清晚期到民国初期,秦州鞭杆舞空前繁荣,当时秦岭乡一带的“老幼、妇孺皆会舞之”,秦岭乡人在农闲和节日时就用鞭杆舞表达他们祈福迎祥、期盼来年庄稼丰收、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改革开放以后,秦州鞭杆舞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表演队伍越来越少。 

1、历史价值

(1)秦州鞭杆舞体现了古老的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承载着秦人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秦州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是秦人的发祥地,秦人牧马之说在《史记》中早有记载,早期的民间文化环境和表现形式,在放牧、持鞭赶打牲口,口中喊唱牧歌中而被保留下来,后来演变成民间舞蹈的形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秦州鞭杆舞保留了秦人早期特别是秦统治时期民间文化生活的传统原生态,是研究秦人秦史社会状况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化价值

(1)秦州鞭杆舞是民间的文化活动,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2)秦州鞭杆舞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游艺活动,能够增强人民体质,陶冶人民的情操。

(3)秦州鞭杆舞在当地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起到团结群众、稳定社会等作用。

分布区域

秦州鞭杆舞主要分布在秦州区西南的秦岭、杨家寺及周边乡镇一带,主要以秦岭乡的斜坡村最为集中,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整理,影响范围逐年扩大,受益人数达4000余人。

代表性传承人

张世俊,男,汉族,1926年出生于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

张启源,男,汉族,1940年出生,现居住于秦州区。

鞭杆舞的表演

鞭杆舞的表演分行进步和固定步,行进步整齐有序,威武壮观,声可震天;固定步对称穿插,腾挪跳跃,动人心魄。旁边则有二胡、笛子、碰铃、云锣等伴奏,也可组织数人伴唱助兴。




上一篇:【传统技艺】天水木雕(天水市)传承人:梁宝宝

下一篇:【传统技艺】武山木雕(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