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武山旋鼓舞(天水市)传承人:李改成
2020-12-23 11:17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天水市
【简介】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武山旋鼓舞年代久远,其起源在历史上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说、军事说等多种说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祭祀赛社娱乐活动,并分出北部山区旋鼓舞和南部山区旋鼓舞两大类型。李改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武山旋鼓舞表演活动于春末夏初举行,届时先由幼童在各村寨敲鼓,引发群众兴致,至端午节形成旋鼓舞高潮。旋鼓舞队组成人员几十至几百人不等,其中旋鼓手动作技巧性强,步履腾挪要求高,一般由青壮年男子充任。旋鼓舞表演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典型动作和“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丹凤朝阳”等传统套路,表演者在舞动中旋转是其主要特征。整个舞蹈动作刚健、节奏铿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武山旋鼓舞表演主要使用羊皮鼓,它属于单面打击乐器,其形似扇非扇,近于芭蕉叶面。演出中还用到其他物品,包括鼓槌、钹、锣、响铃、幡、彩旗和一些独特的服饰。
武山旋鼓舞具有独特的陇原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最大特色在“旋”、“鼓”,是武山县特有的文化、娱乐活动,后经文艺工作者不断创编、改良,逐步有剧目适合舞台演出,并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其场面宏大,鼓舞人心,表现了武山的浪漫风情和文化精神,更深层次体现了武山旋鼓的艺术意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山旋鼓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目前,旋鼓舞表演人员日益递减,鼓具制作匠人也越来越少,制鼓手艺有失传之虞,旋鼓舞表演技艺也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