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天水市

【简介】

夹板亦称“云阳板”,唐代时称“拍板”。《旧唐书·音乐志》:“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即“拍手”)。”溯其源,拍板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于世。”宋元时期,夹板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事,而且用于皇家庄严肃穆场合。马忠礼为该项目传承人。

秦州夹板在宋代时已有。1985年在麦积区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男伎击拍板图》中的拍板与天水早期夹板样式基本相同。清代以前,秦州人沿袭继承了祖上打夹板习俗,久盛不衰。清代初期,鉴于州城水患所致,秦州夹板与宗教祭祀相联系。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顺治九年秦陇大水,东关瓦窑巷、十方堂、官墙里等地灾情尤为严重,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惨重。屡遭祸害的东关父老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把减免灾难的希望寄托给神灵。他们在玉泉观玉皇大帝像前许愿,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率众舞打夹板到玉泉观进香。从此,每年正月初九,由东关民众组成的三架夹板队经由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至玉泉观进香。

天水夹板舞属男性队伍舞蹈,由数十名身着青衣白云边、腰系彩绸带、头结布巾的男子手持云阳板,在黄罗伞盖、飞龙旗、飞虎旗、五色旗的引导下,在锣鼓并吹奏的古代法曲遗音《太子游四门》乐伴奏下,在震耳欲聋的自制铁炮声中起步,列队沿街表演行进,声势浩大,蔚为大观。由于在行进中拍舞,故名:行香步。天水人历来习惯称其为“朝山会”。“朝山会”打夹板自清代历民国,直到建国后沿袭不断。1958年大跃进年代自行停止,六十年代再起,“文革”中被禁止。改革开放后受到重视,夹板的惟一继承人文忠老艺人积极培养新人,一度受冷遇的夹板再度活跃于秦州。






上一篇:【传统舞蹈】秦州夹板舞(天水市)传承人:张岁歹

下一篇:【曲艺】秦州小曲(天水市)传承人: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