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回族七式拳(开封市)
2020-12-15 13:06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
【地区】开封市
【简介】
回族穆斯林认为习武强身是“逊奈”(圣行),因此,他们历来重视强身健体,学拳练武在回族中较为普遍,自明代以来,回族的武术名家代不乏人。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都设有习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物双全。每天早晚做完礼拜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武健身。回族有谚语云:“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趟腿。”因此,今天不少清真寺经常在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或表演活动,这都表明回族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回族武术的种类很多,都蕴含着独具伊斯兰特色的生活习惯。如接“杜阿”(祈祷)的动作及洗小净的动作等。回族七式拳尤为如此。由于此拳从起式到收式,自始至终汤瓶式(以穆斯林早期礼拜前洗小净用的汤瓶壶为象形的功架样式)贯穿其中,因此,此拳也被很多武林朋友称作汤瓶七式拳。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练习回族七式拳的人逐渐减少。为发扬传统武术文化,从10岁开始学习回族七式拳、如今已60多岁的马炳君经过多年走访、收集整理,和其子马宇合著了《回族七式拳》《回族七式拳与手法运用》等书。12月17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七式拳的代表性传承人马炳君先生,听他详细介绍了回族七式拳的起源、发展和继承现状。马宇也为记者提供了热情帮助。
回族七式拳的起源
回族七式拳由回族人独创,并在广大穆斯林中广泛传承300多年。此拳起源于开封朱仙镇,并在清代中、后期在河南广泛传播,后称七式门。据介绍,开封回族先民历来重视强身健体,在他们聚居地的清真寺里一般都设有武馆,他们通过习武来修身健体、保家护寺。明末清初,开封朱仙镇北大寺阿訇李拜斋开创了汤瓶七式拳。关于李拜斋开创七式拳的传说有多种,但有一种流传较为广泛:明末清初,在朱仙镇北大寺任教长的李拜斋阿訇酷爱武术,带头习武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一天,李拜斋在做完礼拜后,突然“咽气”了,人们按照习俗,将他移到水盆里。出殡前,他突然醒了过来,睁开眼就说:“哎呀,我的主啊,累死我了!”在场的人惊魂落定,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大家说,他到外面转了两天,路上遇到一位仙人,仙人教授了他一套拳路,他练习得太累了。众人忙问他是什么拳,他就在清真寺大殿的卷棚底下练了一遍,这就是后来的七式拳。此后,七式拳就在朱仙镇清真寺内的回族中流传了下来。老人们还传言说:“七式拳是仙传,先学步、后练拳。”
七式拳从创拳到康熙年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乾隆年间是七式拳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当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重视。乾隆三年,朱仙镇北大清真寺又进行了整修重建,使得回族人的习武热情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当时,白天照看生意、晚上到清真寺里礼拜练拳已成为时尚,许多回族青年到朱仙镇拜师学艺,讨教七式拳。有的青年由于无人引荐,就自己抱着西瓜和其他礼品走到朱仙镇的街口沿街叫喊:“不要饭,不要钱,只求老师见一面。”
为了练好功夫,七式拳的前辈们还经常采取“踩胶泥”“踩乏地”的方式进行练习。所谓“踩胶泥”,就是在练功房的地上铺上胶泥,练功的时候往胶泥上泼水,然后在又湿又滑的泥水中练习,十个脚趾不抓紧地面很容易滑倒。“踩乏地”则是在农民刚翻过的地里练习,以增加练功的难度。正是这样辛苦的练习,使得当时朱仙镇出现了不少七式拳的高手。其中,“五爪鹰”常玉亭、“铁指头”胡洛哈、“双爪风”刘弯腰、“掌如刀”金小亭、张子林、李祥生、徐少怀、刘常法8人还被称为朱仙镇“七式门八杰友”。
在“七式门八杰友”中,“掌如刀”金小亭被人传颂最多。据说,金小亭沿脚步的功夫极深。他在开封做生意,平时都是夜里从朱仙镇出发到开封,再连夜从开封赶回朱仙镇。尽管路程很远,但他都是沿着脚步去,再沿着脚步回。当时出开封城向南约10里处有个村叫茶庵,茶庵附近路边有个尼姑庵,尼姑庵的门前有一棵大槐树,金小亭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对着槐树劈上几百掌再走,后来,这棵树一面就没有了树皮,树干也被他抓得油黑发亮。
七式拳在开封
道光年间,一次大水灾使朱仙镇遭受重创,朱仙镇失去了原有的繁华,人口锐减,以朱仙镇为中心的七式拳也随着人们的迁移而迁移。一部分练习七式拳的人留在了朱仙镇,一部分来自外地的回族商人把七式拳带回了原籍,使之在异地开花结果。有一大批回族人到开封定居,七式拳在开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马炳君说,清末到“民国初年”,开封的清真男寺有十三方,每个寺里都设有武学,学习七式拳。他听前辈们常提起的有白三西、狄世德、狄进宝、王伯和、王兆祥、贾兴旺、祁永顺、杜明、穆子仁、李占发、姚德林、吴明信、李春林、郭召来等。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叶,大家一边习练七式拳,一边学习查拳,这种习武方式也被人们称为“风搅雪”。后来,还有沧州、安徽、山东等多位老师来开封教授弹腿、查拳。这种一边练七式拳,一边练查拳的习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开封回族“风搅雪”的习武习惯培养出了一大批老英雄、老前辈。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站在擂台上的英雄、霸主,他们在当时的武术和擂台散手比赛中,抱回了无数奖牌,使得回族七式拳的威名大振。
在七式拳的传授中,从朱仙镇到开封的拳师们依然保留着朱仙镇七式拳苦练基本功的传统方式“练功两年半、双手抱个蛋”,意思是学习七式拳是从沿脚步开始的,一般练一年两年的人老师都不理睬他,只有沿脚步几年后,老师看着行了,才会教授个一式、两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开封一批有名望的七式拳拳师相继迁移到西安、宝鸡等地。后来,又有一批去了青海等地。当时,开封东大寺内虽然还有武学,但比先前已经少了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大寺的一些习武人开始还沿脚步、跑跑式,但由于七式拳本身单调、费劲等原因,大家逐渐转入学习查拳、练习刀枪棍棒等。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七式拳再次被冷落。在西迁的一些七式拳拳师中,除杨世杰、狄燕臣、狄良臣、袁润生四位老师在西安传播过七式拳外,郑德顺在西安、宝鸡一带传播七式拳的硬气功,杨茂财在宝鸡和平凉等地区传授七式拳功法等。此外,“文革”结束后,开封的李树林在草市街家中立学授徒,成为目前唯一在开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仍在传承的七式拳的一个支脉。
1965年,马炳君跟随李树林老师学习了七式拳,并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县街小学门口立门授徒,传承七式拳。近几年,他多处走访并整理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回族七式拳出书立说。同时,他与儿子马宇一起先后成立了开封回族七式拳研究会,筹建回族七式拳拳馆,策划成立了郑州武英里清真寺武术馆,并积极响应武术进校园活动,先后在我市自由路小学和郑州金水区众意路小学、管城区二里岗小学组织七式拳教学点,为回族七式拳的进一步传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式拳拳师的故事
马炳君说,七式拳传承300多年来,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拳师,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朱仙镇拳师姚焕章打擂的故事较为精彩。那是在清末时期,有位人称蝴蝶苏的拳师想在开封开镖局,并设下擂台。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他号称:“拳打南北二京、回汉两教、僧门两道,如有不服者可以上台比试,如有人得胜,送白银五十两……”当时,开封东大寺由李占发主持寺内武学,寺内弟子将此情况告诉了他。李占发的不少弟子被蝴蝶苏的言语激怒,跃跃欲试想上台打擂,但没有经过师傅的许可,他们不能上台。家在朱仙镇的姚焕章家境贫寒,年少时脚长得特别快、特别大,好趿拉个鞋子,且力气很大。在朱仙镇北大寺沿了几年的脚步,还练了劈式。当时,他晚上炒点花生仁,白天用篮子装着到开封售卖。一天,李占发的徒弟又去打擂的时候,他也在场。听了大家的议论,他觉得不对劲,心里堵得慌。他想:这个蝴蝶苏,口气那么大,能有多大功夫?谁赢了他,他送五十两白银。好呀,我正好连双鞋都没有,今天非要上去试试。他赢了,也没有人知道我姓啥叫啥,也不丢人。要是我打赢了,得五十两银子不说,他就丢大人了,我的鞋也有了。想着想着,他就把心一横,篮子一扔,趿拉的鞋子一脱,整整礼拜帽,挺身上了擂台。擂台上的蝴蝶苏问道:“来者报名。”“无名。”“哪个门派?”“无派。开打吧!”话音一落,姚焕章就汤瓶式站定。蝴蝶苏见状高喊:“小子,来,看打吧!”说罢,上前跨步对准姚焕章的胯上就是一腿,把姚焕章踢得身子一震。随后,姚焕章也不示弱,起身一个击步近身、管步劈掌。由于动作很快,不等蝴蝶苏踢出去的腿站定,就连续几个左右劈掌,将蝴蝶苏劈翻在地。镖局的徒弟们一看师傅失手,马上抄起了家伙。台下李占发的徒弟们见状也纷纷奔上擂台抄起家伙。这时,姚焕章抄起家伙,并高喊自己是东大寺李占发的徒弟。蝴蝶苏见状,赶忙拦住自己的徒弟,并当着大伙的面认输,承诺改天登门拜访李占发。第二天,蝴蝶苏带着五十两银子和礼品拜访了李占发,并邀请李占发和他的弟子吃饭,被李占发回绝。李占发对蝴蝶苏说,镖局该开展开展,东大寺的老少爷们今后肯定会捧场。但当天夜里,蝴蝶苏还是带着他的徒弟们悄悄离开了开封。
李占发得知此事后,觉得过意不去,就叫人把姚焕章叫过去,一边把他赢的五十两银子给他,一边告诫他说:“你这孩子真是鲁莽,你赢了,你说是我的徒弟,要是输了,你是谁的徒弟呢?习武之人,打拳卖艺开镖局,无非是混个饭吃,你这一打,不是把人家的饭碗给砸了吗?今后一定要记住,习武之人,特别是七式门的弟子,人不欺我,我不犯人,人若欺我,当让三分。不到万不得已,切切不可出手伤人。”
“如今,姚焕章已离世多年,但他打擂台的故事依然在朱仙镇广为流传。”马炳君说,“现在,我年龄大了,视力不太好,我儿子马宇和徒弟依然在传授七式拳。希望他们能守住七式拳的根,把这个优秀的传统功夫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