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弓子锣舞(禹州市)
2020-12-15 11:53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禹州市
【简介】
弓子锣舞是河南省禹州市稀有的民间舞蹈之一,由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铜器社首创,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弓子锣从外形上看很像飞龙,又像凤凰。表演时,演奏者把弓子锣背在背上,腰中束红绿彩绸,弓子插在背后的绸子里,经肩至前面,左手握弓子锣,右手握捶击打马锣,利用弓子的弹性上下飞舞,既省劲儿又好看。
在2001年12月,弓子锣舞被河南省文化厅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坡街村有座关帝庙,为了祭祀,每年庙会期间,铜器社都进行表演。到了清顺治年间,当地民间艺人觉得小型铜器缺乏振动人心的力量,便把小型铜器改成大型铜器。小型铜器改成大型铜器以后,虽然声音浑厚,气势浩大,但在表演时由于铜器太大,表演者需要换人等原因,常常出现凉场或混乱现象。为了增强铜器表演时的节奏感,克服凉场或混乱现象,又增加了两面小马锣,由演奏者提着来回在乐队中游动敲打。后来发现,这样提着小马锣在铜乐队中来回不停地敲打,既费力又不雅观。于是,人们就用竹片弯成弓形,把小马锣挂在弓子前部,这就是最初的弓子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