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柏山缸制作技艺(焦作市)
2020-12-11 16:23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焦作市
【简介】
焦作博爱县的太行南麓,有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柏山村。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明清时期作为商贸重镇商铺林立,而且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不过最让小编感兴趣的,还是这里有着500年历史的柏山缸。
提到柏山缸就不得不提柏山窑。柏山窑又叫清化窑,在北宋时期也算是"中原名窑"之一,烧制的材料均为当地特有的单种矿物原料,无需化学配置,但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其中的精品就是天目釉瓷。
而到了明朝,柏山窑逐渐转为民用后,逐渐成为了名窑之中的"泥石流"。我们现在提起名窑中生产的瓷器,首先想到当地就是花瓶碗盘之类的,但柏山窑却从山西阳城引进了制缸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大缸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据悉当时很多工匠嫌弃陶缸俗气,不愿烧制,因此不少人都远走景德镇。
不过,柏山窑改烧陶缸并不是自暴自弃,这里烧制的陶缸色泽艳丽、质量上乘,所以十分抢手,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后来逐渐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了清朝的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而且柏山村三面环山,常年缺水,有着"旱柏山"之称,无法正常地种植庄稼,历史上柏山的人们能够长居于此衣食无忧,靠的就是这里的支柱产业——制缸业。"许良竹竿上庄姜,期城黑矾柏山缸",这句在博爱广为流传的民谣,也侧面说明了柏山缸相当大的名声。
为了确保质量,维持信誉,当时的窑主工匠们还建碑定下了四条规矩,规定了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彼此之间互相监督,避免次品的出现,因此赢得了极高的名誉。再加上陶缸品种多样,价格低廉、经久耐用,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
据悉,在最鼎盛时期,柏山村全村缸窑发展到120多家,东西两边各5公里的山坡上都是陶瓷生产作坊,工人700多人,年产陶缸几十上百万套。
可惜的是,自从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绝大多数缸窑倒闭。解放后,虽然柏山缸业有所恢复,并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陶制品用量大量萎缩,兴衰传承了500多年的柏山缸,逐渐走向了没落。
好在2008年,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焦作市第一批非遗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遗名录,对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随着现代家庭中对缸的需求越来越少,柏山缸的危机并未就此得到解决,为了保证传统技艺不失传,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