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侍岭舞狮(宿迁市)
2020-12-11 14:41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宿迁市
【简介】
一、简介
舞狮,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清朝末年传至苏北一带,在宿豫区侍岭艺人的积极推广传播下,在侍岭尤为盛行。后影响愈大,传播到周边宿城、沭阳、泗洪、泗阳等地区,流布于徐州市新沂、睢宁、铜山等周边地区。后虽经战乱,舞狮的表演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经侍岭镇民间艺人努力,始终保存下来。
历经百年,经数代人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一套以热烈、惊险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北狮表演套路”,在省市多次表演中获奖,声名远播。
侍岭苗庄舞狮,一般是二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俗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逗狮人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翻腾跌扑,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都要放鞭炮为狮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阵鞭炮响过,烟雾腾腾中狮子随着锣鼓点的轻、重、快、慢,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低头回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忽而又与少狮追逐奔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甚至还能模仿狮子的许多动作,如舔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维妙维肖,十分逼真。此外侍岭苗庄的舞狮还有一种十分惊险绝妙的闹法,即高台狮子。旧日闹高台狮子一般都在正月,表演前先用特制的长条木凳搭起一座约l0米高的方塔。表演开始,先由舞狮人手执绣球,在塔下空场中翻一串跟头耍几样拳脚,然后引出狮子。锣鼓鞭炮声中,舞狮人攀塔而上,边攀边舞,以各种动作逗引狮子。狮子昂首纵身,在绣球引导下登木塔,拾级而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尤其在攀上塔顶之后,更有一番高难度的精彩表演。表演过后舞狮人翻下塔顶,狮子口衔木凳,逐层拆卸而下,下边有人手接木凳,犹如耍杂技一般,十分惊险好看。
舞狮这一艺术表演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及顽强意志品质锤炼的绝佳平台,基于以上考虑,侍岭镇把“舞狮”作为一门“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引入校园。目前,中心校各年级均开设这一“乡土课程”,成立了近百人的“少儿舞狮队”,高年级学生参与率达30%。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苗庄舞狮”为蓝本,结合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大胆创新,创设了一套适合少儿表演的舞蹈套路,逐步形成了“活泼、热烈、惊险”的表演风格。侍岭舞狮先后获宿豫区首届广场文艺汇演一等奖,宿豫区庆“六一”文艺演出一等奖,多次应邀到区内外表演。2006年当选为宿豫区十佳民间文艺特色项目。
二、历史渊源
现在国内广为流行的舞狮,就是古西域龟兹一带流行的舞蹈。它是经西凉地区,再传入中原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献狮。第二年,月氏王也向中原献狮。这是我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狮子难以捕捉,中亚各国都视为国宝,西域人民也都喜爱狮子勇猛无畏的进取精神。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取经,经过高昌时,高昌王麴文泰铸金狮子座相赠,以此鼓励他要勇于进取。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域狮现已绝迹。但是在新疆的出土文物中,却留下了西域狮的威武形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组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的唐代舞乐百戏彩绘俑,如“顶竿倒立木俑”、“马舞泥俑”、“踏谣娘泥俑”、“大面舞泥俑”等等。其中就有“舞狮泥俑”。它通高13厘米,造型与内地由两人表演的舞狮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雕塑者用阴刻的刀法,细致地刻画出狮子卷曲松软的长毛。唐代,舞狮在西域地区是很盛行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长安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就把舞狮列入《龟兹部》。《通典》中说:一个狮子有两人扮成,蒙上一层狮皮,一人在前,身体直立,手擎狮头,另一人双手抱前面人的后腰。他们极为灵活,而且表演富有感情,既矫健又勇敢。
唐玄宗时,龟兹舞狮(即五方舞狮)在宫廷里的演出场面很大。皇帝经常组织盛大的舞狮会,并亲自做导演。据说,杨贵妃还亲自耍狮子取悦皇帝。他们在“五方舞狮”里注入了封建帝王思想,规定舞狮时,黄狮子位于中央,代表中央王朝的权力;四方的狮子为青、红、白、黑四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10人扮演5头狮子,连同两个耍狮人共12人;还有140人组成的乐舞队用龟兹乐伴奏,围绕这5头狮子跳“太平乐”舞。耍狮子的场面壮观,体现出盛唐的宏伟气魄。唐朝皇帝在欣赏舞狮的同时,也利用舞狮来宣扬封建伦理。当时,观看舞黄色狮子,是皇帝的特权。
清朝乾隆年间,舞狮在新疆还很盛行。据纪昀撰《乌鲁木齐杂记》卷六载:“孤木地屯(即古牧地,在今天的米泉市)与昌吉屯以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清朝末期,舞狮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在侍岭叶淑兰等艺人的努力下得以整理发展,他们结合新疆盛行的舞狮表演形式以及本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开创了侍岭舞狮表演的先河。
侍岭舞狮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融合南狮活泼灵动、注重“意”的特点与北狮形象逼真、表演注重技艺,讲究“奇”“难”“险”的特点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侍岭舞狮在继承的同时更注重本身的地域特色,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需要,侍岭舞狮在艺术技艺上有很大创新,表现在注重动作技艺的“奇”“险”“难”的同时更注重与鼓乐的配合、注重表演难度的提升,注重与当地人民生活的民风民俗相结合。当时,在侍岭最盛行的舞狮是上元节(元宵节)舞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侍岭以及周边地区都要表演舞狮。有文狮、武狮,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文狮”动作细腻诙谐,通过狮子的打滚、钻穴、登山和下山等动作,细致地刻画出狮子的活泼神态和善于嬉戏的性格。“武狮”着重技巧,动作勇猛,主要表现狮子威武的性格。杂技舞台上所见的“滚绣球”、“上高台”等动作被逐步引入侍岭舞狮的表演套路。
解放后,侍岭的舞狮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而且在表演风格上逐渐出现“文狮”“武狮”相融合的现象,形成了“以武狮为主,兼容文狮细腻特点”的独特表演风格。这一时期的张德录等艺术表演家外出至徐州、沭阳表演,受到好评。在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他们和许多杂技表演团体接触不断,萌生了把杂耍融入“舞狮”的想法,在这一批老艺术家的不断尝试和大胆创新下,侍岭舞狮在上高台等技巧上日臻完善,据老艺人介绍,当时的表演上高台,狮子可以上到四张桌子叠成的高台上,大概有五米左右,然后从高空跃下。深受群众喜爱。这样的表演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让侍岭的舞狮表演呈现出“激烈、惊险”的新特点。
70年代的张德录班子曾到徐州各地演出。被誉为“民俗瑰宝,宿北一枝花”。80年代的王胜达班子曾在沭阳举办的宿迁市民俗表演上获得特等奖。
三、表演特点
侍岭狮子自从清代落户以来,历经百年传承,其艺术表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演套路:侍岭苗庄的舞狮,一般的闹法是二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俗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逗狮人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翻腾跌扑,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都要放鞭炮为狮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阵鞭炮响过,烟雾腾腾中狮子随着锣鼓点的轻、重、快、慢,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低头回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忽而又与少狮追逐奔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甚至 还能模仿狮子的许多动作,如甜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二)此外,侍岭苗庄的舞狮还有一种十分惊险绝妙的闹法,即高台狮子。旧日闹高台狮子一般都在正月,城市里由商会出面组织,农村由社火会或自系组织。表演前先用特制的长条木凳搭起一座约l0米高的方塔,为了保持稳定,凳脚都垫着厚厚的一层麻纸。表演开始,先由舞狮人手执绣球,在塔下空场中翻一串跟头耍几样拳脚,然后引出狮子。锣鼓鞭炮声中,舞狮人攀塔而上,边攀边舞,以各种动作逗引狮子。狮子昂首纵身,在绣球引导下登木塔,拾级而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尤其在攀上塔顶之后,更有一番高难度的精彩表演。表演过后舞狮人翻下塔顶,狮子口衔木凳,逐层拆卸而下,下边有人手接木凳,犹如耍杂技一般,十分惊险好看。
(三)表演音乐。侍岭舞狮蹈的音乐形式多样,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我国许多传统锣鼓曲目。比如:“老虎磨牙”“”老鼠迎亲”……在锣鼓的使用上形式多变,有七字锣,哑锣,边鼓……
(四)在侍岭苗庄舞狮的基础之上,发展了少儿舞狮,少儿舞狮的基本内容是:
1、跑圆场:四队狮子分甲、乙从场地两侧上场至前场,集体三次行“礼”,寓意“事事顺利”,随后分两组绕场地行走一圈,俗称“打场子”,意思是为下面演出预留下适当场地,跑圆场的范围可以根据场地大小调整。 锣鼓:急急风上场,主体以七字锣为主。
2、走四门:甲组狮在引狮人的带领下,绕场一周,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面“拜”一次,也称“拜四门”。锣鼓:七字锣为主,狮子行礼时,锣鼓应有所变化。
3、四门抢球:甲组狮表演结束后,甲引狮人翻身下场,甲组狮卧场边休息。乙组狮来到场地中间,分立于乙引狮人两侧,乙引狮人用脚将球高举过头,双狮作寻找状,通过滚、找、寻动作表现,乙引狮人将球抛出后,一狮将球纳入身底,作得意状,引狮人藏于狮底,随后乙引狮子翻出,另一狮从该身底“钻出”追寻斗狮人。 锣鼓:一狮从另一狮身底钻出时,用哑锣。
4、上高台:乙引狮人将双狮引至场边作疲劳状,卧倒在地,双狮得球,作兴奋状,随后卧倒休息。 甲组狮在引狮人带领下,来到高台两侧,上至高台,甲引狮人翻身下台,双狮在台上不知所措,四处张望,最后站立起来,寻找出路,最后双双从高台跃下。 锣鼓:以七字锣为主,狮子上高台时配以《老虎磨牙》套曲。
5、谢幕:甲、乙两组狮同时行进到场前,三拜之后,脱帽行礼,然后在引狮人带领下,下场。锣鼓:以七字锣为主,下场以热烈为好!
侍岭苗庄舞狮以及少儿舞狮的表演套路惊险、刺激、富有情趣,其表演音乐同样富于特色,呈现出热烈、高昂、变化多的特点。
四、表演器具
侍岭舞狮的表演服装主要有:狮子头、狮子皮以及绣球等。
舞狮的音乐伴奏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铙钹等。
舞狮在表演中主要采用的套曲主要有:老虎磨牙,老鼠娶亲等。
五、传承状况
清朝乾隆年间,舞狮在新疆还很盛行。据纪昀撰《乌鲁木齐杂记》卷六载:“孤木地屯(即古牧地,在今天的米泉市)与昌吉屯以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清朝末期,舞狮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在叶淑兰等艺人的努力下得以整理发展,结合新疆盛行的舞狮表演形式以及本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开创了侍岭舞狮表演的先河。当时,在侍岭最盛行的舞狮是上元节(元宵节)舞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侍岭以及周边地区都要表演舞狮。有文狮、武狮,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文狮”动作细腻诙谐,通过狮子的打滚、钻穴、登山和下山等动作,细致地刻画出狮子的活泼神态和善于嬉戏的性格。“武狮”着重技巧,动作勇猛,主要表现狮子威武的性格。杂技舞台上所见的“滚绣球”、“上高台”等动作被逐步引入侍岭舞狮的表演套路。
解放后,侍岭的舞狮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而且在表演风格上逐渐出现“文狮”“武狮”相融合的现象,形成了“以武狮为主,兼容文狮细腻特点”的独特表演风格。这一时期的张德录等艺术表演家外出至徐州、沭阳表演,受到好评。在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他们和许多杂技表演团体接触不断,萌生了把杂耍融入“舞狮”的想法,在这一批老艺术家的不断尝试和大胆创新下,侍岭舞狮在上高台等技巧上日臻完善,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让侍岭的舞狮表演呈现出“激烈、惊险”的新特点。
2001年,开拓舞狮表演新天地。在广泛的群众表演基础上,开展少儿舞狮的尝试与创新。结合侍岭舞狮的传统特色以及少年 儿童 的身心发展特点,继承侍岭舞狮的“激烈、惊险、有趣、细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趣”一面,把童真童趣引入表演,降低“惊险”的分量,确保安全。在这样的尝试下,开发了新的表演套路。把以往侍岭舞狮民间演出中的小狮子的陪衬变为主角之一。“群狮闹春”“母子嬉戏”等表演拓展了舞狮蹈的表演空间,让少儿舞狮呈现出“和谐、快乐、细腻、有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