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宿迁市
  【简介】
  “龙”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图腾,先人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的记述,尤其是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舞“龙”成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顺河舞龙是广泛流布于宿迁市宿豫区的一项传统民间集体舞蹈,早在清末顺河一带民众已形成舞龙队,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集武术、鼓乐、戏曲和艺术于一身,动作千变万化,配以龙珠及鼓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0现的时间很早,而且舞龙含“祈年”的意思,古代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竹叶龙、板凳龙、滚地龙、大头龙等近百种。扎制的龙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舞龙经过世代传习,经久不衰,它不再是某一民族或地域独有的自娱项目,其分布十分广泛。
  顺河舞龙是布龙之一,主要分布于今宿迁市宿豫区顺河及周边大兴、陆集等乡镇。早在清代末年已被当地民众所传习,民国时期,舞龙在顺河一带尤为盛行,特别是族人较多的大户人家,常常集中本族人,在传统节日或祝寿等时期进行舞龙表演或竞赛,来展示人丁兴旺、显-望和力量。同时也还有祈雨祈福、娱神乐己之意。新中国成立后,顺河舞龙多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0现,原始的迷信色彩已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淡去,主要烘托节庆气氛,强身健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项传统舞蹈在民间又有新的发展,舞龙技艺花样增多,套路也由原来单一的独龙发展成为大小龙多条,色调也由以前单色调发展成现在多色调。百余年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目前顺河舞龙,已成为地方一大民俗特点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上一篇:【民间文学】古汴河畔的故事(宿迁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高渡跑驴(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