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焦作市

【简介】

大辫戏俗称怀越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流行于旧怀庆府(今焦作地区和新乡)范围内,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焦作地区是最早形成的民间戏班。民国初年(1912)黄河南(登封南阳地区)江湖戏班到博爱县下期城村唱戏,高昂婉转的曲调很是新颖,使人百听不厌,特别是旦角演员都有一条粗大辫,甩起来十分漂亮,让人感到稀奇,当地人称其为“大辫戏”。

当时村中绅士张生禄(前清举人后去台湾)觉得该剧种很好,豫北地区没有,就和村内有钱人张保光、张保贤、张保明商量,决定出资兴办大辫戏班,遂与戏班班主马老板(马六)协商,让其在此教戏,条件是管吃、管住、管吸烟(大烟)至此,怀庆府第一个“大辫戏班”成立。第一届演员有:朱廷富(旦角)、王应勤(生角)、王子义(老生)、李连春(武生)、张国喜(红生)、王子祥(旦角)、张龙光(丑角)、张树清(红生)、张三柄(花脸)、王应德(鼓师)、王如义(琴师)王子斌(大锣)、朱振富(大钗手)等人。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排练了《刘统勋私访梁乡县》、《方氏女上吊》、《跑汴京》、《铡西宫》《白罗扇》等传统剧目。初在博爱境内演出,管饭没工钱,衣裳行头大多由演员自备。

上一篇:【传统美术】兴化剪纸(泰州市)

下一篇:【民俗】兴化行帮香会(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