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

【简介】

孝道文化在我华夏大地源远流长。上古时期有尧舜禅让感天动地的仁孝传说;甲骨文中有对“孝”字的形象刻画;《诗经》中有对孝道的真挚歌咏;儒家宗祖孔子编著的《孝经》,则标志着孝道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孝道文化范畴中最有影响的文献。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定了“举孝廉”荐才选官的科目;至隋唐则开启了以孝子名设县名县的先例。
  在河南濮阳,就有一个以孝子张清丰名字命名的县——清丰县。
  据旧《清丰县志》记载:“张清丰,隋顿丘人,善事父母,孝行称于时。开皇(隋文帝年号581-600年)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至唐大历(772年)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因县界有张清丰门阙,表请以其名名县。”
  寥寥数行,记载实属简略。然由于“史传及郡志”均无过多记载,修志者虽觉可惜亦无可奈何,遂加一条按语云:“张孝子可谓贤者矣!自隋及唐将几三百年(实为二百年不到),强藩悍将如田承嗣,乃以其名名县,即改名亦不灭。惜史传及郡志俱不详其行,然百行之先,千秋同仰,何必事迹表见哉!……”
  实际上,张清丰的贤孝事迹史志虽记载不详,然有关的故事、传说在民间千古流传,其影响及教化功能千古不废,清丰县名亦至今未改,此足以彰显中华孝道文化一脉相承之魅力。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丰知县许任为推行孝道德风,使孝行泽被后世流传千古,在县城南关外修建了隋孝子张清丰祠。使之与北关外已有的唐将军南霁云庙相对称,形成了“忠孝贯城”的格局。
  民国三年(1914年),清丰县长刘健侯看到孝子祠年久失修,乃出资进行了局部维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清丰县长李永谦鸠工对孝子祠进行大修。翌年完工,于祠前立石碑一通。祠碑螭首方趺,通高4.6米,碑首两面浮雕图案为“文王访贤”和“捕鹿乳母”;碑身高2.4米,宽0.8米,厚0.3米,碑阳镌刻楷书“隋张清丰孝子祠”,为河北省教育厅长李金藻题;碑阴为隶书刻写张清丰传略。不久,日寇入侵,清丰祠毁于战火,仅存祠碑。
  “文革”期间,清丰祠碑被推倒。当日深夜,南关外新立街村民将祠碑偷偷运走,深埋地下,妥为保护。之后,尽管造反组织多方调查横生事端,然当事村民皆守口如瓶,此事终成悬案。
  1989年,在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议下,清丰县委、县政府顺承民意,在县城西北角当路之冲兴建“清丰亭”一座。新立街村民乃主动将掩埋23年之久的孝子祠碑献出,立于亭内。
  “清丰亭”系六角重檐攒尖木结构建筑,黄色琉璃瓦顶,金色葫芦居巅,垂脊跑兽俱全;重檐间挂“清丰亭”金匾;枋板彩绘张清丰的有关孝行故事和花鸟山水等图案,诚为端庄华丽,巍峨壮观。
  1996年,清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东北角竖立唐将军南霁云石雕像,与之相呼应,则在“清丰亭”北侧添造了隋孝子张清丰的石雕像。该雕像高大挺拔,面南而立,张清丰身着布衣,面容慈善端庄,抬手翘指似在传布孝道教化万民。底座四面镶嵌黑色大理石,正面雕刻“隋孝子张清丰”楷书字样;东、北、西面依次有 “头炉烧饼敬娘亲”、“大伾山降香祈福”、“举孝廉累召不仕”线雕图画;其四周围栏上则刻有“二十四孝”图。
  雕像前右侧立一卧碑,刻有“孝子张清丰”传略。该传略撰文者明显吸收和整理了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使得张清丰的人物形象较为丰满、事迹较为充实。
  文曰:“张清丰,隋朝顿丘人。幼时天资聪明、机敏好学,然家境贫寒难以从师,辄每于塾学窗下窥习而蒙教化。稍长,父染沉疴,清丰日夜守侯,药食便溺不稍烦怠。父病逝,与母相依为命。清丰以制卖烧饼为生,每日精心所制头炉烧饼必敬母亲,从不外售。有出高价强买者,清丰必谢曰: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者枉为人也。头炉烧饼敬奉老母为表孝心耳,岂为钱哉!清丰善事老母,凡母之呼命,不慢不迨;母之教责,敬听顺从;出禀返告,怡色柔声;饮食起居,体察备至。母患疮疾,清丰四方求医,悉心服侍,口吮脓血,解其痛楚。每逢大伾山庙会,清丰必徒步前往为母祈福。其孝行广为传颂,名播遐迩。隋开皇年间,清丰举为孝廉,然为侍奉老母累召不仕。至唐大历七年,析顿丘、昌乐四乡置县,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其境有孝子张清丰门阙,表奏朝廷,以清丰之名名县,遂史有清丰县名……”


上一篇:【传统技艺】靖江肉脯制作技艺(泰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渔具制作技艺(兴化渔具制作技艺)(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