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姜堰天目山的传说(泰州市)
2020-12-10 10:40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泰州市
【简介】
相传,因为天目山全是土,崇尚“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东晋道士王冶,为得道升天、长生不老,就选择来到天目山潜心修炼。 被道家称为“海陵十仙”之一的王冶在此隐居后,炼丹存神,历经宋、齐、梁一百多年。
王冶在得道升天之前,暗藏了许多宝物于天目山的两口井里;他的徒弟王妙行,是天目山草莽间的五色鹿所生,被称为鹿女,也投藏不少宝物于井中;南北朝时,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立为太子后,也曾来天目山观井致礼;而北宋神宗年间的发运使蒋之琦来天目山拜谒时,从井中挖得了许多鹿角、金龙和玉璧。
在明代万历《泰州志》中只有一句话记载:“昔王仙翁尝隐是山。”在胡防的《天目山记》中却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兹录于下:“东晋道士王冶隐居于山,修灵宝法,炼丹存神,桔性累行,历宋齐梁百余年。功成行满,丹就果圆,双童传召王冶,群仙导引,步虚清乐之音,四比皆闻。白日飞升,世人始知山名天目..…...公居山日,有五色鹿产一女于山左草莽中。闻啼声,往视之,见鹿乳焉。公挈养之庵,鹿日三至。女至七岁,造一鹿女台,公飞升后,女欲南渡,邑人饯之横浦,云:'后百年复来。’履江水而去。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710-711年)十一月,山忽鸣,吼声闻远迩,乃敕遣天台山女道士王妙行,名山大川洞天福地,投金龙玉璧。王妙行即鹿女,计百年..….…”
除了这段神奇的王冶隐居修炼、得道升天和挈养鹿女的传说外,《天目山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些细节:王冶得道成仙后,“梁昭明太子闻公升举,同邵陵王诣山致礼”;王冶隐居天目山期间,亲手栽植了一棵披头皂角树,长到大可合抱,后来有匠人想砍伐此树,想不到,匠人才“睨视”,就“山怒木啸”,令匠人大惊失色;王冶升天之时,曾将灵宝、符杖、履水袜、隐形帽等藏于左边的一口井中,并且封闭得非常严密,北宋元丰二年(1079),发运使蒋之琦奉旨来天目山祈祷上苍,掘开右井,获得了数支鹿角,在离右井数十丈的地方,又掘得金龙七尊、玉璧三十六只,等等。
王冶何许人也?据《海陵志考》载:“王冶,泰州人,隐居天目山,修灵宝法,炼丹存神,历宋、齐、梁百余年,功成行满,白日飞升。”是道家所称“海陵十仙”之一,人称王仙翁。其诞降之地在今天海陵斗姥宫巷的斗姥宫,五代后周时建仙翁祠,奉祀王冶,后毁于兵焚。北宋建隆年间重建,改为吕祖祠,奉祀吕祖(吕洞宾),兼祀王冶。南宋建炎三年,为金兵所毁。元泰定年间又建,改名斗姥官。后多次重修、增建,至民国以后逐渐荒芜,现所余房舍已成民居,唯斗姥宫巷旧名尚在。
王冶在天目山隐居修炼,志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王冶挈养鹿女的故事,不仅《天目山记》中有着详细记载,民间也说得有鼻子有眼。当年的天目山,“土厚水甘,迥异四隅”,松桧竹柳,葱郁成荫,确是道家修炼的绝好去处。所以不管真假,仙翁与鹿女,给天目山增添的妖氛却是迷人的,而且由《天目山记》中,亦可知道,王冶隐居之时可能就有二井,而天目山之名亦已产生,距今或有1700多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