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花鼓灯(安徽省)传承人:梅其柱
2017-05-06 13:29
梅其柱,男,安徽省传统舞蹈花鼓灯的传承人。
梅其柱生于荆山脚下,淮河岸边的东庙乡梅郢村。民间大禹治水的动人传说和源远流长的花鼓灯艺术、培育和造就了他出口成章、望风说柳的艺术天赋。他的父亲是村中花鼓灯班子的锣鼓手,叔父是班中的“文伞”。涂山、荆山庙会年复一年汇聚了十几个班子抵灯赛灯,性格外向,天生好动的梅其柱,追随着歌舞班子耳闻目染,便学会了鼓谱和灯歌。梅其柱的灯歌火了,成了名人。但他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男声的文伞调、挎鼓调、朱疃调、怀远快调和慢调;女声的杨家河调、小玉琳调、慢赶牛调、淝河调等,他都运用的得心应手。说起唱女调,那可是老梅的绝活,也是缺少女歌手对唱而逼上梁山的结果。十年前,宣传国策,他一人既要扮男,又要演女,压力变成了动力,结出了硕果。灯歌场上,那出自老梅之口的男腔女调的灯歌,唱啥像啥,余音绕梁,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为配合全国开展的“关爱女孩工程”,2003年,老梅又编唱了《女儿也是传后人》灯歌,既扮唱婆婆,又扮唱媳妇和儿子。一台灯歌三种声调,褒贬歌唱之中,鞭笞了“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和“弃溺女婴”的犯罪行为。寓教于乐,观众受益匪浅。面对今夏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梅其柱又把抗洪抢险的鼓劲灯歌唱到淮北大堤,大大鼓舞了抗洪军民众志成城斗洪魔的士气。他还注重培养演唱新秀,把生命融入了时代的音符,让花鼓灯歌代代相传、久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