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乱针绣(镇江市)
2020-12-09 11:42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镇江市
【简介】
乱针绣,20 世纪初由常州人杨守玉初创。它突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法,借鉴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以画理和绣理结合,针脚纵横交叉,分层加色,绣面深厚,取得了色彩丰富、层次繁多、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比较工细、针齐、面平的传统刺绣更活泼奔放,洒脱自由,因此也具备了更广泛的题材适应性。作为一种全新独立的刺绣种类,传承于苏绣而有别于苏绣、沿脉传统而又有所创新。艺术大师刘海粟曾对表妹杨守玉的乱针绣品给予高度评价:“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合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
1921年,着名画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在丹阳创办了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他感于我国传统刺绣不能表现西画和摄影的光影效果,指导该校教师杨守玉,以针法代笔法,以绣线代笔触,以长短疏密、交叉重叠、纵横杂乱、变化自如的线脚绣素描,吕凤子为其命名为“正则绣”。抗战中,正则女专移至四川,易名为“江苏省私立正则艺校”,继由教育部批准,易名为“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设三年制、五年制绘绣科,刺绣正式成为教育部承认的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抗战胜利以后,吕凤子先生回到丹阳,重建“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和“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刺绣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乱针绣就此诞生并走进了高等学校的讲堂。
乱针绣的技法特点在于一个“乱”字。它的优势,在于摆脱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用针程式,让一针一线完全依据形象需要来运用:刻划细腻的质感,就用细线和小角度交叉的短针脚;表现粗糙的肌理、厚重的分量、虚幻的背景,则用粗针大线长线条。其基本技法是把各色丝线交叉起来,层层铺排。重重叠叠的颜色线条或隐或现,在观者视觉的作用下,调和出新的色彩,构成变化多姿的艺术形象。其呈色原理,借鉴于西方油画的色彩技法。在这里,针线变为一种绘画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乱针绣就是一种用针线作画的造型艺术。
乱针绣突破了中国刺绣数千百年来“密接其针、排比其线”“比针均齐、密结如镜、工致精丽”的传统模式。自由走向的线路是创作前提,“乱”是对传统刺绣观念的解放和对物形结构走势追随意识的认知观念的转换。“乱针”追求乱得有质地形态的章法、有理据,形乱而神守,自具乱针元素、样貌、生存环境、表述语言,而绣出精彩的质感和神彩,开创中国刺绣的新范式。
实际上,“乱”是为了在绣品整体的统一中求得活泼的变化手法,绣者可以根据意向,运用绣线的长与短、粗与细、疏与密、深与浅的变化,自如运用认知的意识而指挥走针;以线色、线型充分营造情境氛围,结合遵循光和色的变化规律,采用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达到意境相融。从而使作品反应出看似尤乱,而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所迸发的活力与动感。自由交叠的一针一线中,蕴含恰到好处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