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马山加方上刀山下火海(南宁市)
2020-12-04 11:40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南宁市
【简介】
人们常把“刀山火海”比喻为非常危险的地方,而把“敢上刀山,敢下火海”者视为勇士。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上刀山、下火海”却难得一见,但在僳僳族一年一度的刀杆节上,我们却能直击惊心动魄的“下火海、上刀山”的现场表演。
刀杆节在农历二月七日至八日举行。第一天夜间举行“下火海”仪式,第二天白天举行“上刀山”仪式。
“下火海”之前,僳僳勇士们先供奉神灵。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白马将军”,传说他就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王骥三征麓川回朝后被奸臣所害,而僳僳族的刀杆节就是为了纪念王将军。
供奉神灵后,大家把准备好的栗柴搬到刀杆场上,堆成两庹长、一庹宽、一庹高的柴堆,然后点燃柴堆,熊熊的烈火越烧越旺。这时,由勇士中的“戛头”(歌舞活动的头领)领头,一排身着蓝色节日盛装的男子跟着合唱一支祝福歌,边唱边踩着整齐的步子舞蹈。待柴禾烧成通红的炭火(誉为“火海”),一位勇士就炸响一长串鞭炮,几个身着红衣的勇士随之鱼贯出场。他们头上和腰间扎有彩纸,手中舞动两面小红旗,围着火塘跑上几圈后,开始“下火海”。勇士的光脚板直接踩在通红的火炭上,火花飞溅;接着用双手捧起火炭洗脸,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的洗礼”;最后将一段粗铁链丢入火中,烧得半红,然后用手挽住翻动玩耍,表现一种渺视尘世间各种约束的勇敢精神。火光把他们的脸膛和全身映得通红,尤如威武的“火神”下界。在进行“跳火海”的各项活动中,旁人要不断地将有驱邪除魔之效的艾香末撒入火塘,火星飞溅,十分壮观。当天晚上的最后一个仪程是:根据当年要上的刀杆数(36或72把刀),用点燃的香棍排成刀杆样,由勇士们一个个踩过去。据说如果那个把香棍踩倒而过不去,就得取消其上刀杆的资格。经过洗礼的勇士不能回家,大家围着火塘通宵跳舞。
“上刀山”也叫“上刀杆”。首先是扎立刀杆。根据“小年三十六,大年七十二”的刀把数确定刀杆的长短,一般用近30公尺的栗树原木杆,用三条金竹篾片把左右颠倒的锋利长刀捆扎在刀杆上。刀杆下部还有三道关卡和三座城堡。整个刀杆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种纸花和神符小旗。竖立起的刀杆就象笔直的“天梯”,耸立在刀杆场上。接着是举行供刀神仪式。在竖立好的刀杆下进行,一般供一猪九鸡。刀杆脚下供一猪一鸡,四方、四桩各供一只鸡。由祭司(上刀杆的师傅,僳僳语叫“尼扒”)主祭,祭语可拜念、歌念或舞念。主要内容是:“火有火神,刀有刀神,祭刀求神灵,保平安生存。”上刀杆是节日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着彩装的勇士用双手双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他们毫无畏惧,机灵轻松,展现了铁脚硬汉的雄姿。率先攀上的第一位勇士,在杆顶燃放鞭炮祝捷,并念四句吉言:“五谷丰登,无病无灾,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的勇士还在刀杆端表演各种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为祝贺勇士的成功,人们围着刀杆“跳嘎”,祝福勇士胜利,祝贺节日愉快,祝愿人们健康幸福美满。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他们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绝技神功,以显示所向无敌的气概。赤足爬刀梯、下火海就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在木梯上安装锋利的刀子作为梯级,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脚底的肌肤竟丝毫无损。过火海有几种形式:一是将若干个铁犁头烧得通红,赤足一步一步踏在上面疾行而过;一是走过燃烧木炭的“火海”;再有就是“走足灯”,即用竹筒做成的灯排成行,一步踏一灯地走过,灯火依然熊熊,真是神了!
柴火烧成炭后,赤脚从红通通的炭上走过,徒手抓着钢刃,赤脚踩着刀刃爬上12米高的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