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南宁开年习俗(南宁市)
2020-12-04 09:30
【类别】民俗
【地区】南宁市
【简介】
南宁春节自古以来有二大重要习俗。一是“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即初一小辈给长辈拜年,初二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后则是出嫁女携儿偕夫回娘家拜年)的拜年习俗;二是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目录的“南宁开年习俗”。
南宁人拜年时,除了要拎只大阉鸡,还必须送上年糕、粽子、粉利“三件头”,意图将好兆头馈赠亲友。武鸣区有些壮族村寨,还有春节送“定亲粽”的风俗。如果壮族青年男女定亲,在举行定亲仪式的前五天,男方家里要用糯米15公斤以及长条五花猪肉1.5公斤,配以绿豆、花生馅,包成巨大的“定亲粽”。包好的巨粽悬吊在大铁锅中,用冷水浸泡一天,再煮三天三夜。煮熟的粽子大约重30公斤,晾过一天后,便由本族的两位姑娘抬到女方家中订亲。因“定亲粽”个头像小猪也称“猪仔粽”。如此风俗,在南宁武鸣等地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南宁开年习俗,大年初二以后就陆陆续续地开始了。所谓开年就是指大年三十煮的饭菜已经吃完了,开始了今年的第一餐饭。这餐饭可有讲究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象征“红皮赤壮”、身强体壮,祈祷来年无病无灾;一锅香气四溢、美味诱人的炖全鸡,取生气十足、新春吉祥的好兆头;一盘颗颗晶莹、粒粒饱满的蛋炒饭,象征着新年“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一盘绿油油的炒生菜,谐音四季“生财”;一盘春韭,象征长长久久;一盘芹菜烧肉,象征勤劳刻苦;一盘红烧鱼,取年年有余的好彩头,撒一把小葱,祝福孩子越来越聪明。
开年这个传统习俗,很受老南宁人的重视。南宁街道及近郊村镇,通常以姓氏家族办开年席,兄弟多时,轮流开年,从大年初二到元宵节都是开年的好日子。开年时,哪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多,那家最气派,预示着今年生活红红火火。早些年,曾有过整条街道、一个村镇摆百米“长桌宴”
的惊人开年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