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南宁市

【简介】

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原叫渡老头公。该民俗始于明朝,盛于清朝。

渡河公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为了纪念先祖,祈求平安,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三里的姑娘们都会聚在一起,哼着壮山歌,制作渡河公。渡河公是一个或多个用彩布缝绣的小人,装束仍然是明朝的。小人的怀里抱着一个金黄色南瓜,“南瓜”里面是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当地人管这些材料叫“香艾”。一般制好的渡河公是用红或黄丝线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到肚脐的位置,因为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作用,可保佑孩童安康。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夕阳西下,汇水桥畔,河水缥缈,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祝祷词,一边把孩童脖子上的渡河公放在一艘用竹片、芦苇或铁皮作成的小巧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于是一艘艘大大小小的渡河公船沿着澈见底的汇水河漂流。晚上,三里人还会沿河唱着长短调的壮山歌,青年男女则选择在月光的树阴下对歌,一、二万人沿河踏歌而行,让点点河灯渡走去岁月的不幸和忧伤,寄托来年丰收、安康的心愿。

2008年,上林县渡河公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南宁老友粉(南宁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丝弦戏(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