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侗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国家级)
2020-12-03 13:16
【名称】:侗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
【项目简介】: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侗族地区村寨中的侗戏,自1875年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艺术色彩更丰富,感染力也更强。传统侗戏演出,演员穿侗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用。流传剧目有《陈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
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目前,侗戏面临戏师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急需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传承保护。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钹;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
侗戏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还是二人转或二人台的性质,比较注重唱腔内容,不重表演,不像其他剧种那样讲究手、眼、口、身、步5法,除唱以外,也不注重做念打数功。
侗戏在表演过程中如遇有3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侗戏的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
侗戏的角色虽有生、丑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的,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角”,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编写或移植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如《梅良玉》、《凤娇李旦》、《毛洪玉英》、《梁山伯》、《阮大金》、《仁贵别窑》《陈杏元》、《破洪州》、《陈桂兰》、《刘知远》等;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主要有《吴勉》、《顾老元》、《秦娘美》、《乃桃补桃》、《三郎五妹》、《门龙》、《美道》、《华团阮俊》、《雪妹》、《顺保》、《郎耶》、《金汉》、《朗红》、《莽子》、《驾洞》、《金俊娘瑞》、《不贯》、《丁郎》、《花师》、《银洞》、《女鹰》、《雷必有》、《俊郎》、《梁士锦》等。
2011年,侗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