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柳州市)
2020-12-02 13:29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柳州市
【简介】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银料为原料,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
中国历史上使用银饰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苗族与外族就有以银料作为一种交换的货币的记载。但这只能表明银在远古首先是作为货币而流通的,虽然苗族流传着“运金运银” “打柱撑天”“铸日造月” 等许多古老的传说,但苗族银饰的历史远没有那么久远,真正将银作为原材料锻制饰品,还要往后好几个世纪。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经制州、羁縻州,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经营,逐步加强了汉族同各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南宋时期,由于西南方远离朝廷,置身权力角逐场所之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了“山婚娶聘物以铜与盐”,把铜与当时在山区天价之物的盐并奉为聘礼,说明当时西南山区金属铜的价值最高。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宋代贵州地区各少数民族还没有饰银的习俗。
贵州少数民族有关银饰的记载首次出现在明代郭子章的《黔记》中,之后的史料记载也越来越多,如“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棉,无襟,当服中孔,以首纳而服之”,妇女“服短衫,系双带结于背,胸前刺绣一方,银钱饰之”“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马郎,婚姻脱之”等。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出现了以“银环饰耳”来做“未娶者”的标识,以此区分婚否,它标志着民族银饰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习俗功能。
清代,有关少数民族银饰的记载明显增多。如清代的龚柴《苗民考》中记载: “富者用网市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妇女服饰银等、 项圈、手镯等皆如男子,惟两耳贯银” “富者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警腰”。由此表明这时的银饰种类逐渐增多,不仅如此,银饰也逐渐得以普及。不仅不同性别皆有佩戴,而且不拘老少,不论贫富,都以佩戴为荣,“ 无老少,腕皆约环,环皆银”。有较贫困者实在戴不起手镯的,也竞相效仿,“以红铜为之” 。
因此,鉴于上述史料记载,苗族银饰的历史应该肇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也就是从清代开始银饰在各民族(包括苗族)中趋于普及和流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