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桂江船歌(桂林市)
2020-12-01 09:27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桂林市
【简介】
融桂林市漓江、桂林市平乐县茶江、桂林市荔浦县荔江三江合一的桂江,是目前桂北江河中,唯一最大的综合性航道,驻集了附近荔浦县水上航运公司(俗称荔浦港)和恭城县水上航运公司(俗称恭城港)。解放初期,陆路发展很快,原来水路直通湖南桃川的茶江,因陆续修建了一些电站,于是慢慢停航。七十年代后期,原航线直达荔浦马岭的荔江,也因修建电站,不再通航。由于诸多原因,迫使桂江之上的三江船民不是上岸定居改行,就是集结于桂江从事航运,仅存的个别船民,也只得依靠河上捕鱼,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桂江上,以船为家的船民有400多家2000余人,主要集结在平乐县城、长滩、大扒、广运等地。
平乐的桂江船民几姓人中的黄姓有十多万人,一些远离了水上,定居于陆上,但文化渊源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桂江船民符合早期“蛋家”定义,关于“蛋”的称呼来历,船民-----有如漂泊于江河上的“蛋子”,因此称为“蛋家”。船民是衣、行、居、食生活于上水上的族类。
桂江船民最近的祖先分支来自广东珠矶巷,广东珠矶巷是当时封建势力影响最弱小的地方,容纳了所有外来的落荒者。因此,这个地方就成了近代社会很多姓氏祖先最可靠的来源地。
中国江河遍及三大水系,海岸线贯通东西西南北,以船为生、以船为家的族类异常庞大。平乐桂江水上船家,他们引以骄傲、自豪的地方,就是前辈们为他们留下的一份独特而系统的船家文化,这种船家文化原生态的。桂江船民普遍自视为苗族出身,而且属于正统黄帝之后。苗族居住于中国版图的南面和西南地域,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群落。炎帝居南,是众多少数民族的首领;黄帝居北,是众多中原部落贵族的统率,他们统一中国,成了原始的炎黄之邦。桂江船民先辈,习惯上把合称之“炎黄”族落,顺口说成黄帝。之后,船民们由具体的民族群落演化为泛觞四海之族类群落,也符合民族分化后产生新族类的历史规律。从平乐桂江船民的族谱上看,他们先祖是从唐朝中原地区迁移到了福建和广东等地的,说明他们有了接受某些信仰文化观念的早期客观地域基础。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发源于宋朝,到元、明、清时代,已经基本成型,影响很深远。据桂江黄氏族谱介绍,他们先人的一支是后来从广东矶珠巷移至桂北内地的。闽粤沿海一带普遍敬奉妈祖,以船为生的人家,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桂江船民,同渔民是同一劳动方式,有共同的文化信仰关系,桂江船民的先祖曾经拓荒于福建和平,后来迁移到广东南海。
平乐桂江船民为了谋生,多次迁徙。迁移过程中,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贫弱,想方设法隐瞒本族类的身份特征,即文化背景,竭力附合农耕社会的主流文化势力,久而久之,慢慢淡化了本族类同宗的文化信仰。在某个方面,船民都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但由于船民生活地域的辽阔性,他们就会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特点,进行某些修正。这里的“修正”,是指船民有意识地改变,而不是一种思想文化融化的渐进过程。平乐桂江船民有多种神的信仰,其中近祖是主要的。桂江船民的信仰,深受桂江沿岸汉族的文化习俗影响。船民大规模地在发达的桂江水系生存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了。清朝雍正一纸旨令,为很多船家正了名,并改善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岭南封建社会后期,畸型发展的经济,基本上同水上交通有关,船民生存方式得到了社会广泛地认可。桂江船民出航时,其具体的祭祀礼仪,基本上还遵循着妈祖文化形式。如作为汉族大众化祭礼的观音、桂江船民佛龛上普遍焚香的神像、堂屋祭祀神台、横幅上“江夏堂”,表示了他们船家先祖名号,而观音像稳居神台上位。
桂江船歌是可以唱又能吟的无音乐伴奏的原生态音乐,主要内容以船家的生产劳动歌、婚嫁歌、哭丧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