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桂林傩面具制作技艺(桂林市)传承人:唐江峰
2020-11-30 13:10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桂林市
【简介】
唐江峰是全州绍水人,父亲、爷爷都是耍弄锛凿斧锯的木匠,除了做木工活外,也会接受师公(法教的男巫)的定制,做一些傩戏面具,耳濡目染中,他从小就对五颜六色的傩面具兴趣浓厚。成年以后,唐江峰子承父业,也做起了木匠,还从全州跑到桂林,但定制傩面具的人却越来越少,色彩艳丽的面具,慢慢从他的生活里消失。
“年龄越大,我就越想做傩面具。”唐江峰说,身为一个手艺人,他觉得不能让傩戏面具这种传统的东西丢失,于是就下决心,要把儿时记忆中的“三十六神”做出来。
做面具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切合实际,“三十六神”面具的面貌也是根据其神职、地位、功力、性格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裹贬而传,各有神态,老小妍陋,无一相似。要想完全还原,就得找到穿戴过这些面具的人。
从2015年开始,唐江峰多次从桂林回到全州绍水,找到了旧日的“师公”请教。雷公的脸是怎么样的?土地公土地婆是怎么样的?颜色如何搭配?唐江峰一一请教,运气好的时候,师公们还会拿出自己珍藏的老面具,让唐江峰拍照记录。
面具的样貌在唐江峰心中成型后,接下来就是制作。傩面具的制作分为好几个步骤,简单来说就是选木、勾稿,落墨,雕刻,上色。由于樟木不易开裂,又驱虫防潮,唐江峰一般选择本地樟木来制作面具,随后他会用笔在木头上勾勒好初稿,然后涂上墨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才是上色。为了保障品质,即便是一些配料,唐江峰也选择自己制作。
“墨汁的话要使用油烟或松烟墨,颜料必须使用天然植物及矿物颜料来制作,最后上完色以后还得涂一层生漆保护。”唐江峰说。
唐江峰说,因为傩戏面具分为文相、武相、善相和恶相。做面具也要根据不同相类进行雕刻与着色,使得面具能层次分明,突出复古和传统的韵味。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摸索、选材和制作,唐江峰的桂北“三十六神”桂北傩戏面具终于新鲜出炉,他把面具挂满了家里的一整面墙,每天看上几眼,都非常心满意足。
唐江峰说,之所以给自己的面具叫桂北“三十六神”傩面具,没有说桂林“三十六神”傩面具,是因为他了解到桂林各个地方傩面具的制作其实是有差异的,虽然大同小异,但自己整理的只是桂北地区傩面具的特征,不能以偏概全。
所谓“三十六神”,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三十六个人物。每个面具,都带有浓厚的个性特色。譬如说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雷公却一人三面,怒喜奸等形象跃然而出;土木建筑和木匠鼻祖的鲁班,是挤着眼睛咧着嘴扭曲着脸的,生动地还原了他弹墨斗线时的情形。最令人称奇的是令公李靖,他的面具分为三层,每层0.5厘米,首层是不怒自威的平常状态,第二层是和颜悦色,第三层怒气冲冲甚至嘴漏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