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淮安市
  【简介】
  团团会主要流布于盱眙县南部仇集乡一带,由安徽省安庆传入盱眙。
  相传团团会的形成,是因为秦统一六国时的一次重大胜利后,秦始皇大喜,命宫廷内外同起歌舞为统兵大将庆贺,当时就有几名侍从(武士)跳着欢快的舞蹈,围着将军团团转。宫廷艺人看到此景,随之记下并流传至民间,经民间艺人加工修饰,演变为“团团会”,用于祈求天神,以保平安。
  团团会初始为三人表演,一人扮演老婆子,另外两人分别为大婆和小婆,老婆子是领舞的,本地人称为文鞑子,唱的多,舞的少,唱时和着鼓点,其他人边舞边敲鼓,颇有凤阳花鼓的感觉,后发展为五人七人不等。舞蹈动作丰富,主要有“执花鼓伞”、“跳步踏花”、“正步走花”、“拂菱望月”、“彩女戏柳”、“盘花绕菱”、“双绕花跳”、“磨菱抖姿”等,并杂以武术和特技表演。曲调主要采用淮北一代流传的淮洪调、四季游春调等民间小调,音乐伴奏以锣鼓为主,并逐渐将民间故事改编为唱词,经常表演的的有《朱洪武领兵下江南》、《梁山泊来了宋公明》、《武松景阳岗打虎》、《隋炀帝扬州探琼花》、《五家三姐抛绣球》、《李三娘推磨到天亮》、《女中丈夫花木兰》等。
  团团会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丰富了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于2002年被录入《中华舞蹈志·江苏卷》。

上一篇:【传统技艺】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桂林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龙舞(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