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灌阳瑶族油茶技艺(桂林市)
2020-11-30 11:23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桂林市
【简介】
灌阳瑶族油茶,是灌阳最有名的小吃之一,曾被乾隆誉为“爽神汤”。它以一种特制的糯米干炒成米花做主料,故又叫“炒米茶”。此茶不仅能生津止渴、消食健胃,而且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灌阳县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于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建县,始称“观阳”。她位于海洋山脉的都庞岭下,境内的“千家洞”是世界瑶族发祥的圣地。全县有20个民族共29万多人,以汉、瑶为主杂居,和睦相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油茶技艺日渐精湛,油茶佐料也丰富多样,勤劳智慧的瑶族后人将原始的“凫首”改进成了如今便携的“茶锅子”。每每宾朋登门,主人家便会热情地生起炉火、架起茶锅,摆好茶桌和茶盘,把与客人数相等的茶碗排放在茶盘里,这种特制的茶碗,比我们平时吃饭用的碗要小一些,灌阳当地的人叫做“瓯子”。主人家熟练地用油炒好米花,把剥好的花生米和特制的玉米炒得香香脆脆,将洗好的香葱或者大蒜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把米粉或面条煮熟,加入凉开水泡着,以免让它结成块。待这些必不可少的主料准备妥当后,便将水、茶叶和绿豆放进茶锅,待水烧开以后将水倒掉,是为洗茶。之后把生姜、蒜米、野生香菇等必备佐料加入其中,用一个呈“7”字型的木制“茶锅挝”,把锅里的东西捣烂,炒一炒,再加水,煮沸后用筷子拦住茶叶等佐料,将茶水筛入瓯子。一般,第一杯挝出来的茶会加入白糖或黄糖,叫作“糖清茶”,用来开胃,再加上两个剥好的土鸡蛋,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不过,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第一杯茶只放入茶叶和野生香菇加盐煮沸,碗里撒点葱段或者蒜段制作成“香菇茶”的。
到了第二杯茶,才是正宗的灌阳瑶族油茶。人们通常会在瓯子里先放好米粉、炒米花、花生和葱花,再加上一个象征日子红红火火的红色酸辣椒;而锅里,则放入排骨、土鸡肉或者小干鱼等肉类,煮沸以后再放入青菜,其实,只要你喜欢,什么山芋、红薯、竹笋等等,主人家都会煮给您吃,因此很多外来游客经常会将灌阳瑶族油茶描述成“小火锅”。等所有的东西煮熟后,主人家会习惯性地先尝试一下它的咸淡,然后再将青菜等佐料分夹到每个客人的瓯子里,最后把浓香四溢的油茶汤淋入瓯中。这样,迫不及待的您就可以一边端着美味可口的油茶,一边与主人家聊着家长里短,津津有味地享用了。灌阳谚语有“一杯苦、二杯夹、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说,所以,你越往后面吃,就越能品尝到正宗的灌阳瑶族油茶味道。
当然,面对油茶里面丰富的佐料食物,您是可以用筷子夹着吃的,但是据当地土生土长的人说,他们通常是不需要用筷子的。
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高频率现代生活节奏的影响,快餐文化正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灌阳瑶族油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极大多数年轻人已不愿动手挝油茶,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逐渐被现代生活方式取代。
好在2007年以来,灌阳县委、政府制定了系列保护措施,组织专业人员对灌阳瑶族油茶技艺进行了的挖掘、整理,建立了档案。同年12月,该技艺还被列入桂林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8年起,县里每年都会在“二月八”农具节这天拿出专项资金,评选年度“金茶锅”,通过各乡镇参赛选手的激烈竞争,对灌阳瑶族油茶技艺的挖掘、交流、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灌阳“茶食文化”的发展。
灌阳瑶族油茶技艺,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展现着灌阳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名俗、民风。因此,我们要刻不容缓、锲而不舍地挖掘、传承、创新,让灌阳瑶族油茶技艺经久不衰,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