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淮安市
  【简介】
  传说渊源
  钵池山传说萌始于唐,唐人司马承祯(公元647年~公元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所作的《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又称《天宫地府图》)《天地宫府图》中,所列条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第四十福地曰钵池山,在楚州(治所为今淮安楚州淮城镇)王子乔得道之所。唐人杜光庭(公元850年~公元933年)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般简称《洞天福地记》)中也承袭司马承祯《天宫地府图》的说法,认为钵池山是仙人王子乔的得道之处。
  基本内容
  王子乔(约公元前565年-前549年),东周灵王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喜好吹笙,能吹出似凤凰合鸣的美妙乐声。东汉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称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因此,颇受灵公器重,十五岁时即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并把晋平公的使者叔向问的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的时候,谷、洛二水泛滥,将波及农耕,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为鉴,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史载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整日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故后人又称太子子乔为王子乔。
  王子乔十七岁即已去世,关于王子乔得道升仙的传说是后世衍生出来的。据王氏族谱记载:周灵王生太子名晋,字子乔,自幼即具仙骨,好吹笙,作凤凰鸣。因直谏贬为庶人后,游于伊,洛之间,为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练。又据《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
  王子乔随浮丘公在嵩山学道数载,道成后下山,欲觅一块风水宝地炼丹。历览名山大川,游历至淮河下游时,看到了近海傍湖,幽远闲旷,地势如钵盂的钵池山,觉得此处正是自己遍寻不得的宝地,便在山上筑起百尺炼丹台,台下挖了一口丹井,井水清冽而甘甜。王子乔在钵池山终日尝丹泉漱齿,采芳药驻颜,取来琼英屑,融于水中,炙在火里,调分阴阳,汲入地精,终日炼丹不止。经过无数春秋寒暑,炼丹炼的岩断山平,地赤炉红,整个山麓隆隆作响,仙丹终于炼成。王子乔不知仙丹效果如何,就先取了少许丹丸喂给鸡犬,不料鸡犬服丹后,个个都僵直不灵,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王子乔见状垂头丧气,感到白费那么多年心血,正准备拂袖而去,僵直的鸡犬却在此刻全部复苏,而且,鸡化凤凰,犬变麒麟。王子乔才知心血没有白费,遂转悲为喜,放心的服下丹药,驾凤凰麒麟成仙而去,此亦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
  王子乔升仙而去,留下的丹井中井水日幻三色,如琼浆玉液,甘甜可口,重量也比其他井水重四铢。漫山遍野的沙石,刹那间也尽成褚色,钵池山因此成名,成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扩展:

  历史渊源
  钵池山传说是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历史悠久,自清朝末年一直流传至今。
  古钵池山因周边蔓延“冈阜盘旋八九里,形如钵盂,且环之以水,故名钵池”,是佛教和道教胜地,“钵”是和尚化缘的器皿,“池”是山西边的一个池塘,叫“钵池塘”,钵池塘的前身称西湖,就是现在山头村的七组、八组、十一组和十二组的范围内,直到现在提到西湖,老人们都耳熟能详。
  钵池山有千余年道家道教文化历史,为佛教和道教胜地,佛道文化的兴盛,为钵池山传说的孕育和流传提供了土壤。
  基本内容
  话说一日玉皇大帝上早朝,黄门官大呼:“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话音刚落,就见太白金星怀抱笏板出班奏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有本!”玉皇道:“老爱卿,何事如此惊慌?”太白金星应道:“臣夜观乾象,下界钵池山被阴云笼罩,此地数千里内雾气濛濛,直奔钵池山而去。臣掐指一算,才得知,原来钵池山是座母山,周边众多公山争先恐后,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博得钵池山的青睐。这样以来,这数千里地的黎民百姓,必将遭殃。而且钵池山的每一粒砂石,都会疯长不停,不下三五年,必将戳破天庭,请吾皇定夺!”玉皇说:“莫非就是上次西湖出妖的那座钵池山吗?”太白金星答道:“正是。”
  玉皇沉思了片刻说道:“老爱卿,钵池山你不陌生,上次铲除‘歪歪精’,就是爱卿同李靖李天王和王蝉老祖一道去的,钵池山这件事还交由爱卿负责,请爱卿速与王蝉老祖和太上老君前往钵池山,定住各山,并止住钵池山的长势。”三位大仙闻听,立刻俯伏金阶,齐称“臣领旨”!
  且说三位大仙驾祥云来到钵池山,将钵池山前后左右细细察看了一番,决定在山的北边设立大本营,安定好以后,太白金星对二人作了分工:太上老君负责阻止朝此而来的各方山峦,并就地定住。王蝉老祖则负责筑坛祭祀,阻止钵池山继续长大,交待完毕后便回天庭交旨去了。
  且说太白金星走后的第二天,天还未亮,太上老君就见西方紫气腾空,烟雾缭绕,遂驾起云头去察看,迎头碰到一山正迎面而来,老君用手一指,霹雳声响,此山动弹不得,被定住了,这就是现在洪泽的“老子山”(因为此山是老君第一个降伏的,为了纪念老君,便称老子山),随即后边呼呼声响,一座座大小山銮争先恐后的蜂拥而至,老君不慌不忙,张开双手,连连施法,只听天空中劈劈叭叭地响个不停,眨眼工夫,就将群山制伏,就地定位。当时老君也无暇顾及各山的名称,来自何处。后来才知,现在被定在盱眙的十来座山,分别来自河南登州、安徽的金寨和寿县等。太上老君顾不得休息,直奔南方,正遇二座大山淮备渡江,伸开五指,霞光万道,将二山定在了江边,就是现在镇江境内的金山和焦山,分别来自于安徽的宁国和繁昌。之后,太上老君又连续降伏徐州的九里山、灌云的大伊山、连云港的花果山等,圆满完成任务后,驾祥云重返钵池山。
  再说王蝉老祖在大本营的南边建起一个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宽二十丈,高十丈的大台子,作为祭坛,祭坛两侧各有一联,上联是“风调雨顺,愿祝下界无量法”,下联是“佛道同心,祈求钵池有余年”,横批“神灵庇护”。坛上还有一座直径两米五的铜香炉,焚燃檀香,两侧分别有一盏三星灯和七星灯。祭坛下插有白、黄、紫、绿、皂五色彩旗各七十七面,三清宫的道士和灵云寺的和尚各七十七人。七月七日,一切置办停当,辰时一倒,登坛仪式正式开始,只见坛台高殿,巍巍壮似蓬莱景;福地高堂,隐隐恰似三清宫。王蝉老祖头戴七星冠,身穿七星道袍,足登多耳麻鞋,手持七星宝剑,宝剑一指,霞光万道,惊天动地,三星灯,七星灯,台上台下,灯火齐明,道士齐诵“道德经”,和尚齐念“金刚经”,王蝉老祖作法念咒,念的是一部“消灾经”。七天七夜之后,法事完毕,钵池山的砂石终于不再长了。
  王蝉老祖做完法事,刚走下祭坛,恰逢太上老君也从连云港定住花果山回来了,诸事完毕,两位大仙回返文华殿将结果报于太白金星,然后再奔灵霄宝殿向玉皇交了旨,这件事情算是有了圆满结局。

上一篇:【民间文学】歪歪精(蚌精)传说(淮安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灵川兰田瑶族造纸技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