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桂林市

【简介】

妈祖信仰初起时,信众仅限于莆田周边一带,随着福建海洋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妈祖信仰借助水上交通迅速而广泛地辐射开来,福建商人船只所到之处,妈祖文化也就在当地播扬。福建与广东地缘接近且海运发达,妈祖文化很快在广东盛行,尤其在广东东部,天后宫遍地皆是。

明清时期是粤人入桂的高峰期,当时广东商品经济飞速崛起,社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多地少矛盾日益激化,于是他们源源不断地来到与之相邻并具有广阔市场的广西。平乐虽居广西内陆,但水运发达,是重要的货运港口,可直达梧州、广州,圩镇经济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

同时,平乐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融合,对外来文化具有包容性。平乐优越的地理、经济、文化条件,使得其成为粤人入桂的佳选。《平乐县志》有记载:“五方流寓,东粤一楚为多。

粤人不断进入平乐,也带来了他们信奉的妈祖文化,为其在平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粤人主要可分为三大群体:一是粤籍商人,他们来到平乐从事商业活动,经济实力较好,出资在平乐镇、榕津村等圩镇、码头附近修建了粤东会馆,会馆里供奉妈祖,并用于商业交往。“以商兴庙、以庙聚商”,会馆天后宫是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二是粤籍移民,华山村就是一个移民村,据当地村民说,他们的先人是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从广东鹤山来到这里的,最早的主要有李、易、胡、陈、梁、谭六姓人家。当地的会馆天后宫是由当时的移民和周边村民集资修建的,会馆天后宫既是他们的信仰场所,也是联络乡谊的聚会场所,还为同乡过路赶考的学子们提供落脚之处和各类资助。

三是桂江船民,他们是漓江流域的黄氏船民的一个分支,是桂北最大的一只“水上吉普赛”。据平乐桂江船民主要族类中的《黄姓族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中期从广东珠矶巷迁移桂北的,在船上生活,常年捕鱼、运输。妈祖信仰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航行风险无法预计,因而每次出行时自然会祈求妈祖保佑平安顺利。

粤人带来了妈祖文化,而从中央到地方对妈祖的重视,无疑成为了妈祖文化在平乐流行起来的助推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先后对妈祖褒扬诘封36次,从宋朝以后经元、明、清累封为夫人、妃、天妃、天后等,民间则尊为“天上圣母”,清朝更提升为国家祀典,并命沿海沿江各省建祠崇祀。

平乐粤东会馆天后宫的《重建会馆并戏台碑记》记载到,曾有20位平乐地方官员对该会馆天后宫的修建捐款,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平乐官员对修建会馆天后宫以及推行妈祖文化持支持态度。政府官员的传播,具有一种潜在的“强制性”,民众在接受着来自官方的信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妈祖信仰的根基,削弱了对妈祖文化到来的排斥感。

妈祖文化在平乐县的传入与发展是通过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实现的,即粤籍移民把妈祖文化带入了平乐后,通过建立会馆天后宫、定期举办妈祖祭祀活动来加强自身群体羁绊和联系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妈祖文化的影响范围。又因官方统治者的不断加封和推崇,平乐地方官员、士绅的认同支持,当地民众的积极响应参与,各种条件相辅相成,使得妈祖文化在平乐兴盛发展。


上一篇:【传统戏剧】岑溪牛娘戏(梧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云山熟柿工艺(连云港市)传承人:金同信(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