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海盐制作技艺(连云港市)
2020-11-21 16:32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连云港市
【简介】
制盐工艺是指传统的原盐生产技术。赣榆县地处沿海,自古享渔盐之利。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海头镇盐仓城曾为古莒国盐官城,早在战国时期这个地方就已是制造和储藏官盐的重地,而今村中的居民大多是当年的盐工和守卫盐仓的士卒的后代。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淮盐素以“色白,粒大,干爽”著称于世。原盐生产,大体经过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的过程,周至元使用灰土淋卤、盘撇煮盐工艺;明代改用灰土淋卤,小池晒浓,砖池结晶工艺;清代改为滩池纳潮晒盐工艺,上世纪60年代青口盐场研究了塑苫制盐技术并推行,80年代研究成功日晒精盐工艺,传统晒盐技艺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晒盐工艺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的存在形态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不同,其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关系密切。它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成原盐。整个工序纯手工操作,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晒盐技艺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它是一门技艺,在加工工艺要求上,看似简单却又体现人的智慧。同时又与气候、季节等因素相关,自然天成。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又涉及人们就业、区域产业、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
晒盐工艺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的存在形态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不同,其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关系密切。它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成原盐。整个工序有10余道,纯手工操作,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堆沟地处沿海,海岸线长,临海线滩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5‰,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海的优良条件。堆沟晒盐历史悠久,宋时已有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晒法结晶,清末又引进缸坦晒法结晶,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上世纪60年代后试验成功平滩晒法。晒盐技艺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它是一门技艺,在加工工艺要求上,看似简单却又体现人的智慧。同时又与气候、季节等因数相关,自然天成。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工业上重要原料,科学技术进步不可缺少。又涉及人们就业、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人民的生活,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过去离不开它,现在离不开它,将来还是离不开它。
金桥盐业公司位于新浦,所属五大海盐生产场位于赣榆县的青口盐场、猴嘴镇的台北盐场、板桥镇的台南盐场、连云区的徐圩盐场、灌云县的灌西盐场。因位于淮河以北,史称为淮北盐场,淮北盐场共有八大盐场,其中上述五大盐场位于金桥盐业公司辖区内。淮北盐场共有中国四大海盐区之一,所产淮盐素以“粒大、色白、干”著称,淮盐曾于清光绪32年(1906年)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胜奖牌。淮盐生产历史悠久,相传有四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也有2千多年,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就开始在海州、扬州、苏州以东经营海盐。唐宋以来,盐税(课)常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两淮盐税又占全国盐课(税)之首。到顺治元年(1644年),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盐税总数62%。盐生产工艺,经历了煮海为盐、晒盐和塑苫结晶的发展历程。煮海为盐,就是直接煎炼海水制盐。约在汉武帝时起,开始煮盐生产,至宋代煎盐技术已很成熟。宋末明初,淮盐已卖现煎盐至晒盐转变,《明史·食货志》记载:“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说明早在500年前,淮盐就有煎盐和晒盐两种技术。明代后出现砖池滩晒,后出现泥池结晶制盐,泥池结晶即八卦滩晒盐。八卦滩泥池晒盐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淮盐生产的大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塑苫结晶新工艺试验成功,又产生一次重大技术革新,海盐生产进入了稳产优质和高产的发展新阶段。到20世纪末起,又推行新型盐田,即滩前种植,滩中产盐,滩后产盐,以提高盐田的综合效益。新型盐田在产盐技术上仍是以塑苫结晶为核心内容,只在综合效益上有提高,但在结晶工艺上仍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