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连云港市
  【简介】
  王振兰的面塑是连云区板桥街道办事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从业几十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和革新,王振兰的面塑艺术不论从实用性、观赏性及表现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看过她面塑作品的人无不啧啧称奇,有人说像陶瓷,有人说像雕塑。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是用面粉和糯米粉等原料制作成各种人物、动物或花鸟形象的民间工艺。面塑艺术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连云区板桥街道居民王振兰,今年65岁,与面塑已经结下了近40年的缘分。早在1958年大跃进吃食堂时,在徐圩盐场食堂干炊事员的二姐夫武丙珠,一个偶然的机会向她展示了面塑艺术。当时王正兰才16岁,开始偷偷学着捏一些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后来,结婚生子,工作繁忙,只好把学面塑的想法暂时搁起。直到50岁退休以后,又开始了面塑创作,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面塑的“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技法。作品色泽鲜艳,造型生动逼真,有婀娜多姿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各种蔬菜瓜果、花鸟虫鱼、戏剧人物,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喜爱。王振兰的面塑作品《八仙过海》二○○一年十二月获连云港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优秀节目奖,二○○二年作品《群仙祝寿》参加江苏首届农民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二○○四年作品《八仙拜寿》获得连云港市第二届社区艺术节入选作品奖,二○○五年十一月作品《福寿延年》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实物展。省、市电视台、《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江苏宣传》、连云港文化网等媒体多次报道了王振兰的事迹。二○○五年王振兰被评为“连云港市十佳市民”候选人。

  

   朝阳刘巷王氏面塑,源于朝阳“僮子”、“以舞降神”的群体,产生清·嘉庆间。中云街道的俞庄一青年俞果,南下扬州,参加“白莲教”的“僮子会”。“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归来。云能呼风唤雨,驱邪灭做,能跳善唱,人称“俞僮子”。在云台山下广收徒弟,大授法术。他嫡传有三,一中云黄泥岭之陈学明、一朝阳刘巷刘洪益、一朝阳刘巷王洪生。俞果逝后,个立门永,自成班社。陈家班社清末即无继承人,朝阳刘王二家合一共负盈亏,同享辛乐,王洪生即多才多艺,其侄王传业更高一筹。尊能礼贤,扶持济贫,云台前后祭祀活动都有其操办。唱、跳舞外更有祭品非真物,鸡、鱼、虾、蟹、瓜果、蔬菜都是面塑。满桌青鲜紫明,栩栩如生,观者见之,多以为真鲜,却又胜真鲜,皆出王传业之手。没逢庙会,农村“烧猪”、“烧大纸”、“烧平安纸”之喜事,土地庙前祭亡灵之表举,收拾王传业大显艺技之时。王传业之面塑,是半起之面糊制成,后蒸馏定型,在加色。整鸡整鱼虾水蟹,荔枝龙眼菱角鲜藕,佛于蟠桃黄橙柑桔……放在盘中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民国二三年间,一桌即须二十银元,其价值可想见。  新中国,反建信祭祀活动无面塑不再见,1979年王传业老人耄耋西去,面塑工艺为其次子王保乾传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提高,老人寿诞活动,隆而又盛,寿供之花桃,都由王氏塑制,大盘里,鲜果累累,桃藕焦桔,无鲜不备。男寿翁里更立寿公,白发、白须、龙头杖,锦娟锦袍满笑容。女寿太太,盘中立麻姑,慈祥,额显和顺眼露,人人喜赏。此艺保乾家多人皆精,虽不若前辈,可绝云台前后。



上一篇:【传统美术】颜景珍石刻画(连云港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木雕(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