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苏北琴书(连云港市)
2020-11-21 15:33
【类别】曲艺
【地区】连云港市
【简介】
赣榆琴书,地方曲种。民间将赣榆琴书艺人称为“打扬琴的”或“唱琴书的”。赣榆琴书是一种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最早流行时,纯属自娱性质。每逢农闲之时,玩友们便相聚弹唱,因而,又被称为“玩友玩意”。后来,民间艺人把其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在长期的演唱中,书目逐渐丰富,艺术日臻完善。清朝咸丰和同治年间,南北二徐州附近的“徐州琴书”艺人为逃避水灾、蝗灾以及兵灾而离开家乡四处卖艺谋生,在演唱徐州琴书的同时,又到处收徒授艺,使徐州琴书传遍苏北鲁南。山东人学唱琴书,唱腔始终脱离不了本地口音,所以,山东人便将徐州琴书更名为“山东琴书”。在苏北地区,由于徐州(不包括安徽的南徐州)本属苏北,又由于各县口音不同,方言复杂,模仿徐州琴书总离不开本地的方言土语,于是苏北各县(不包括徐州)的艺人们便将所学的“徐州琴书”统称为“苏北琴书”。而赣榆则将其称作“赣榆琴书”。赣榆琴书自民国初期始,在赣榆红火了近半个世纪。期间,许许多多的赣榆琴书艺人努力致力于琴书的发展和传承,涌现出了象汪培清、李公庆等多位优秀的琴书艺人。抗战时期,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运用赣榆琴书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敢于同日伪敌顽作斗争,许多艺人拿起武器,加入部队或民兵行列,参加了对日伪的战斗。建国后,他们运用琴书,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编写反映新中国、新生活的新书目,深入农村和基层,广泛宣传和演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琴书在赣榆以及整个连云港地区的长期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由于地跨北方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艺人使用的方言不同,在传播过程中,遂形成了南北两种具有不同演唱风格的流派。属于北方语系的琴书艺人,其演唱风格以朴素见长,具有粗犷、豪放、刚烈、朴实等特点。属于江淮方言语系的琴书艺人,其演唱风格以华丽见长,具有委婉、细腻、缠绵、优美等特点。因此,在艺人中,有所谓的“侉”扬琴和“茂”扬琴之分。(赣榆县)
琴书、打洋琴坠子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原属公子小姐必学、必有的技能、称“琴、棋、书、画”。弹琴卖艺,明清时,流入街头,形成琴书。琴书,清未、民国年间,以鲁南传入灌南,1894年海州一琴书艺人单姓一家流入灌南,在汤沟镇、新安镇和陈集镇、三口,盛行演出,解放后仍然在灌南县乡村流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发、整理琴书、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一定作用。琴书,又称“打洋琴”是民间喜闻乐见曲艺节目之一:经常活动在城镇街头和乡村场头。通常是一男一女两名艺人,坐在一条板凳上配合演唱,女艺人以一手打琴、一手打板、边唱边表演,多以唱为主,男艺人,拉板胡,又叫“坠子”作伴奏为主,多为念白,有时和女艺人对唱,对白一说一答,互相配合。有时也有一男艺人唱琴书,拉着坠子,不需要洋琴,有一个 板,绑在凳子上,一根绳子躁在脚下,边拉坠边脚躁板子,配合唱,多为男艺人,唱内容,多为抒情唱腔婉优雅,尤其是每两句或四句:坠子拉一个宏亮的过门,女艺人更有一个打琴,打花板的绝技配合,欣赏价质高,表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有艺人唱洋琴调,女艺人打板子配合,一唱一和非常有趣。唱琴书的一般唱传统节目,也唱新书如传统书有:《刘庸私访》、《朱买巨休妻》、《王华买义》、《大清传》、《李旦走国》新书有《红色娘子军》、《野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黄海前哨》《英烈传》等。(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