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连云港市
  【简介】
  跑旱船,又称花船,是一种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传说,在两汉时期,山东、赣榆沿海一带已出现,时称“旱船”,为沿海渔民节庆活动中模仿海上航行所表演的舞蹈动作衍变,而盛行于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最初的花船表演偏重于舞蹈,夹杂逗哏对白和哑剧动作,富于喜气色彩。随着社会变革和其他曲种在赣榆的出现和流行,花船表演中吸收了赣榆小调唱法,开始演唱赣榆民歌和牌子曲。花船表演人物关系简单自然,一旦角、一丑角,或父女,或夫妇;可一女一男演,也可两男演,但一男须扮旦角。男演丑角“船拐子”,女演“船娘子”。船娘子戴绢花,着艳红衣裤,穿绣鞋,打扮十分俊美。船拐子则戴草帽、假须,身着渔翁衣裤,化妆上与旦角形成鲜明对比。在舞蹈动作上以跑为主,注重情节。以夸张的“划船”、“撬船”等为主要表演动作,在唱腔上有小调、大调之分。大调有[满江红]、[跌断桥]、[阳光三叠]等一些传统牌子曲;小调有;[泗州调]、[十劝郎]、[小五更]、[梳妆台]、[凤阳歌]、[西北乡]等。演唱时,轮流答唱。伴奏者三、五人不等,演出间偶尔答话,气氛活跃,妙趣横生。解放前后,花船艺人遍布赣榆各乡,演唱的多是《王婆骂鸡》、《怕婆调》等一些传统曲目。1996年,赣榆民间艺人说唱团成立后,结合新的形势,编创了一些新的花船节目。如:[花灯调]《喜看今日新赣榆》、《花船喜游青口港》、《天下美景数门河》等新曲目。

  花船是灌云县及周边地区流行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既有各种民间小调的演唱,也有模仿行船的形体动作,载歌载舞。同时还有说表、数板及类似戏曲中丑行的戏谑表演。演唱的曲调有《十劝郎》、《王妈说媒》、《十二月谈媒》、《摘石榴》、《手扶栏杆》、《小五更》等不下20种。舞蹈身段有推船、行船、上下船、扯篷、串艞、系缆、解缆、耍跄等。花船以二人表演,一男一女。男作丑扮,右手拿竹竿作篙,左手执破笆扇。女作旦角扮相,顶船,俗称“船瓤子”。相互问答,女的以唱为主,兼以简短答话。男则有说有唱,有数板,有滑稽表演。传统的段子有《算命》、《王妈说媒》、《乔奶骂猫》、《十不全招亲》等带有故事情节的曲目。也有《十二月花风》、《三十六码头》、《小五更》、《十想》等不带故事情节的传统民歌小调。伴奏文场主要是二胡、四胡、多为系于腰间跟在船旁伴奏。武场以鼓及三块铜敲,如“急急风”、“一盆火”“三字锣”“五字锣”“七字锣”及配合表演身段的灵活运用锣鼓点子。花船演出多在室外,划地为场,四面台口。演出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变动。建国后多以花船表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及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被称为文艺宣传的“轻骑兵”。

上一篇:【传统舞蹈】马灯舞(连云港市)

下一篇:【曲艺】苏北琴书(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