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唢呐吹奏乐(连云港市)
2020-11-21 15:11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连云港市
【简介】
唢呐是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民间吹奏乐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各地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并创作了大量吹奏曲牌,但各地的曲牌又不尽相同。流传于灌云地区的曲牌有数十种。有的是灌云地区历代艺人自己创作演奏的。有的是学习外地曲牌,并加以改造的。有的与地方流行的民歌小调有着渊源。唢呐演奏多为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地方庙会、春节、元宵等节日庆典活动的项目之一。如灌云的伊山、板浦每年正月十五的锣鼓棚,都以锣鼓和唢呐为主。唢呐曲牌的吹奏都有一些讲究。旧时婚礼,男女双方各请吹奏班子。女方请的班子跟轿吹,一直吹到男家,再由男家请的班子接上吹。有的男方见女方请的班子吹得好,还将其留下在院外与院内自请的班子轮番吹奏。小孩周岁时请唢呐班子吹奏,都要在唢呐杆上系上红布条。老人祝寿吹奏,吹奏人用红布搭头斜背在肩上。过嫁状,送抬盒时也有吹奏。唢呐班子的人数三五人不等,要看主家出钱多少。最多的七八个人,有大小唢呐、竹笛,有鼓钹。最少的两支唢呐,一个钹手,称为“两吹一打”,一般人家雇“两吹两打”。唢呐大小依次称头其、二其,最小的叫“叽呐”。一般以C调唢呐为主,大唢呐叫“卡”,主吹无论吹什么调,大唢呐自己找把位把音“卡上”,或吹长音,或吹强拍,不加花。两个班子在一起吹时,必然会相互较劲,称“打对棚”。相互比谁的牌子多。牌子先吹完就甘拜下风。所以每个班子必有一个能吹许多曲牌的高手,叫“掌调”。牌子会的少,只能在掌调带领下,附和着吹,称作“合游”。行内把吹牌子叫做“吹家伙”。
唢呐又称“呜哇”,属鼓吹乐的一种,在连云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明代隆庆(1567-1572)《海州志》卷二载:“然居丧不按家礼,丰酒食,具鼓吹,以待吊客……广搬彩礼,以相夸诩”。可见早在明代,我市的唢呐鼓吹乐已是民间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形式。上世纪80年代,赣榆县的【寄生草】、【柳青娘】、【上字调】等十多首曲牌被录入列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江苏卷》一书。 吹唢呐主要靠的是气力,就是用鼻子吸气,然后鼓起嘴巴再用吸进的气吹响唢呐的哨子,这一吸一呼,即所谓的换气法。初学换气时,就是用一根细芦管插在一碗水里,反复吹水泡,要求水泡不间断。初学吹水泡的人将嘴里的气吹完后,稍不留神就会被吸进嘴里的水呛着。经过一段时间掌握技巧后,再将芦管增粗,直至熟练掌握,然后再学吹唢呐的其它程序。在三四十年代,要学会吹唢呐,学徒的时间不仅在三年以上,而且要自带干粮,住在师傅家。即使在三年内学会手艺,外出做艺仍然要帮师傅挣钱。 唢呐作为一项特殊的行业,它早先的宗旨,体现在服务性,即帮忙型,后来逐渐演变成有偿式,发展到现代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性。据齐师傅讲,他们在经营手艺的那个年代,遇事每天仅收主家0.5元钱。即使唢呐手艺练得十分精湛,仍收入甚微。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续去世,一些优秀曲牌后续乏人,亟待予以保护。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安峰镇的唢呐艺人以山西村“许家班”为最,有着120余年的传承历史,至今已有四代传人,除唢呐、笙、笛、管等传统乐器外,又新增了萨克斯、二胡、葫芦丝、号等7种民间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