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苏州市)
2020-11-16 15:06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苏州市
【简介】
常熟地属太湖流域,且又濒临长江和东海。南宋时常熟浒浦港因“浒浦港深阔,实可藏战舰”而置武尉水军,隶属平江府(今苏州),统辖江浙闽之海防。元代,浒浦置通事汉军万户府,闰珣授浒浦路万户府知事,统辖江、浙、闽。
随军港之建立,治安情况有了一定的保证,浒浦这个优质深水港的渔港、航运港的功能也逐渐得到显现。它的辐射所及,尽是江南富庶之地,所以还引来了苏北许多船家,迁居浒浦,为大江南北舟船文化的密切交融创造了条件。
千年的古港历史,便捷的通江达海地理位置,开放和包融南北的独特文化观念,曾让浒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拥有过“小上海”的美名。那时候,渔船一艘艘满载而归时,码头上是欢声雷动,鞭炮震天,鱼行的小秤手们熟练地拉开了架式,各地蜂拥而来的买主们凭着鱼筹称到了鲜亮的土黄鱼,空气中弥漫着海洋中特有的气息,街市里响彻了欢乐的音符,饭馆、旅社、南北货栈、戏园、鱼行生意兴隆,小贩,艺人,九流三教一时云集,鱼汛期间的浒浦,成了方圆百里人们的节场。
除了春、夏两汛的捕捞作业,经过一度的“歇秋”休整,到了冬季,船家们又经由上海作起了南北货贩运的生意。
大量海船的存在,自然就带动了浒浦船舶制造维修行业的繁荣和兴旺,从原材料的木行,竹行、石灰行,到铁锚、蓬帆、缆索、网具、胡卢、油灰、麻丝等各种专卖店应有尽有,有好多还以质量上乘而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字号。
浒浦的船厂大多依傍在长江边上,开挖出低于水平面的一个个作业场,便是独特的船坞,平时,通江的那个口严严的堵住,船工们安心尽心地在那个平台上发挥才智,待到大船落成或是修缮完毕,就打开那个通江的出口,让大潮水涌进船坞,浮起船体,剪彩通行。
出生于1935年的浒浦人韦文喜,祖籍盐城新泽港,清代落户浒浦镇,至今已经第六代了。祖辈是航海世家。其父自家有五桅大沙船,春汛、夏汛时捕鱼,秋季修船,冬季船往返上海承运到北方的南货,返回带黄豆、豆油、邦猪(咸猪肉)、胶州菜、苹果梨等货物。这些均在上海十六埔或董家渡一带集散。
韦文喜自幼受家庭的濡染和当地环境的影响,对古船情有独钟。12岁跟二叔韦寿山(新洋帮匠师)学习造船知识,16岁随船出海,了解和掌握了木帆航海的基本知识。在航海过程中,见到各式各样的航海船,常暗自揣摩船只造型、结构等,记于脑海,积累了丰厚的船只知识,这为他日后研究古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怀着对古船事业的一往深情,1990年,韦文喜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船制作技艺研究中。广搜资料,刻苦钻研,虚心向交通运输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求教,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交流活动,吸收营养。根据文献资料和古船的残骸,汲取他人成功经验,认真探索,努力实践,研制出各类让人叹为观止的古船模。1993年,应美国洛杉机船东华特·海格曼先生邀请,按照对方提出的古船技术参数要求,研制出符合标准的古代沙船1艘,取得成功。
2003年,创建了集设计、制作、研究、展览、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湖海古船研究工作室,2009年,在工作室的基础上,升格建立常熟市湖海古船制造厂,现有从业人员10多名,至今已设计、制作50余艘古船模和仿古真船,分别被国内外多家单位收藏,今年承接了中国航海博物馆(筹)展出所要的13艘古船和船模,名闻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成果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古代船舶的“活化石”。从而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千年古港口木船制作技艺的当代传承人。
苏州水乡木船的各类船体形态各异,造型逼真,结构严谨、制作精美,工艺精细。太湖七桅古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江南水乡的玲珑秀气,被誉为太湖的“活化石”。太平木船和横泾木船,以轻巧灵活和经久耐用著称,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制作各类仿古船和船模,严格按照古代文献记载的技术参数指标并结合需求方提出的具体要求精心设计制作。
作为中国古代木船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苏州水乡木船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常熟市)
苏州胥门外横泾木船厂制造手工技术早就闻名,历史悠久。相传南梁就有农用“三撇船”的制造,另据一九七三年开挖苏旺河,在横泾东市梢出土的宋代木船沉没遗骸,共用材、制造工艺已非常精湛。明清时,前庄圹前、三思桥、木里、马庄、赵家具一带的船匠,曾经常被征去太仓、嘉定修造五帆、七帆下海木船,日伪时期,也经常被拉夫去苏州南门、吴江、松江等地修造船只,也因此“横泾船匠”很早就闻名长江三角洲。
横泾木船制造在农用、渔用、运输木船中独具一格,船体坚固轻巧、吃水量小、并行驶速度快,特别是三撇船,由于二头小而微翘,在太湖中尤如一叶穿梭。三撇船有十七块和十九块两个系列,十七块分大中小三种船型载重量1到2吨,十九块有空窄两种,载重量2到3吨。横泾还制造过专用西太湖渔业3到7帆的大木船。以及重型的“蒲鞋头”船,小巧的“摊排”和小脚船。
横泾木船制造用材讲究,以杉木为主,桐油、麻丝石灰和各类铁钉次之。杉木必须材质结实,有韧性、浸潮量小、浮力大、经久耐用的江西或湖南老杉木,桐油麻丝必须自然植物;摧钉、耙头钉必须人工打造,硬木必须上等耐腐。
工艺严谨。从开料,船体按装、捻缝、抹油,船面装饰到漆船,工艺十分繁杂,其中就目前批量较大的游船来讲,有20多道环节,必须传统手世技术和感觉经验完成,例如,每块船板长短、阔窄各不相同,必须断料精确,尤其是船底板二头,钉短茎板的断面,每块呈孤形,并斜度角各不相同;船底板拼合后,两头用麻绳、绞棍拉紧,形成二头小中间阔的船形定位;每块船板不论底板樯板,拼上后均要形成两头向里,上口外翻;拼板摧钉的侧面;捻缝的油灰、石灰桐油、水三者比例和打碾要求;捻缝不是涂缝,要用榔头、凿子将油灰麻丝打入到二块板缝的侧面板体内;在船面装饰美人靠、镶嵌花板挂落、透明花窗等。
横泾手工制造木船,历经了发展、全盛、衰退各个历史阶段,从南北朝到唐、宋是发展,明清到民国是全盛,建国后,随着水泥制品和机械化的提高,到廿世纪八、九十年代,农用、渔用、运输等木船逐渐减少,先人开始改行,从一九五六年的200多人,减少到30多人,现在,由于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大批建造精美绝伦,古色古香的游船,红船、楼船,给手工制造木船带来了中兴,为此必须彩巩固老艺人,积极培养下一代,为保护和永恒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术作出努力。(吴中区)
苏州相城区水乡木船制造手工技术早就闻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太平街道南新村一带。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沿袭至今,水乡木船制作技艺得到不断的改良和提高,如今已成为太平民间手工艺苑的一朵奇葩,太平桥的船,是苏州造船业的缩影,代表着苏州造船业的水准。
阳澄湖深处太平桥,旧时造船作坊不下十余家,从业者近千人。所造舟船,以内河运输船、农船为主,苏州虎丘一带流行的“画舫船”亦出于太平桥。另有阳澄湖畔的岘山船、沟通城乡的航船、农家用的罱泥船、过河用的摆渡船、湖面上狩猎野鸭、庄鸡的“一叶船”等。其中的“画舫船”装修华丽,中舱可设多桌筵席。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不下二十余种,为人们便利日常生活,从事水域作业与物资交流,发展社会经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徐海林,自幼生活在阳澄湖畔的徐海林,参军前曾在造船厂工作。复员回家后,依旧对民间舟船情有独钟,从徐小夯那里学得了一手木船制作技艺,在多年的木工和造船技艺积累的基础上,聪明好学的他在继承传统木船技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设计制作了多种新型的木船,技艺更为细致,作品更为精美。为世界孙子兵法大会创作“春秋战船”、为枫桥景区创作枫桥“夜泊船”、为第五届苏州国际旅游节制作“喜庆唐船”、为香港海事博物馆创作“郑和宝船”船模、“南湖红船”和“渡江第一船”船模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木船制作艺人。
水乡木船以其精美的手工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特点,博得了大众的喜爱,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水乡木船制作技艺的变革发展,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太平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演变历史,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手工技艺特点。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造船技艺成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水乡木船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