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堂名(苏州市)
2020-11-16 14:30
【类别】曲艺
【地区】苏州市
【简介】
明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改革昆山腔,创制水磨腔,改革乐器,组建丝竹乐队,获得巨大成功。民歌之乡的双凤周椿学习昆曲水磨腔,在原来堂名演唱北曲、南曲的基础上,改唱昆曲水磨腔,和鼓手业务结合,率先建立了昆曲堂名班子,名为“余庆堂”(见《中国昆剧大辞典》第316页),他们既“歌”(唱昆曲散曲、折子戏)又“吹”(演奏乐曲),称为“歌吹”。逐步推广发展出集玉堂、三省堂等堂名班子,当地堂名艺人都尊称周椿为“堂名的祖师爷”。明崇祯张采《太仓州志》云:“(太仓)州著歌吹,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见附复印件)据1986年《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普查工作中调查,太仓的昆曲堂名遍布城乡,在前期普及昆曲及后期维持昆曲“衰而不亡”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堂名艺人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称“小堂名”,16周岁以上的称“大堂名”。一个堂名班子一般8人,少则4人为“半堂”,也有6人、10人的,12个人称“一堂半”最多不超过14人。
堂名演唱时,一般用两张八仙桌相拼成台面,一面系上桌围,上绣堂的名称,如“余庆堂”等,桌上放置九云锣,乐器架上插笛、箫等乐器,艺人分坐两边,主唱者、副唱者在前面,其他人在后面,按戏情需要再随时调整座位。
堂名演唱一场即一排,太仓的演唱规则是“四戏一锣鼓”(敲一套十番锣鼓,然后唱四个折子戏)。如果唱堂会,需要唱四排或五排,主客(顾客)可以点戏。
首先演奏一套十番锣鼓,如《将军令》、《下西风》、《寿亭候》、《太仓大红袍》、《万花灯》……等等。
然后坐唱四个折子戏,一般先合唱一折同场戏。如《上寿》、《赐福》、《仙聚》等。再唱老生戏、官生戏、大面戏、旦角戏等。要求唱曲念白、角色搭配,乐队伴奏,一应俱全,只是不化妆表演而己。如果碰到唱“双堂”(对台戏),甲、乙两班堂名轮流,各唱一折(或一排)。甲班先唱《牡丹亭》里的一折戏后,乙班就不能再唱《牡丹亭》里的任何一折了。部分班社为了吸引群众,四戏一锣鼓演出结束后,常加演一、二支滩簧(苏滩南词)。(如《卖橄榄》、《卖垃圾》等)。南郊瑞蔼堂就按“四戏、二滩、一锣鼓”的规格来安排演出的。(太仓市)
辛庄“堂名”是一种乐班的组织名称,也是一种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形式。主要分布在苏、常、昆、太等地区。辛庄“堂名”更是一个知名品牌。曾在常熟城内县南街湖园茶馆方厅挂牌。影响十分广泛。
辛庄“堂名”是一种乐班的组织形式。以清唱戏文和演奏民间器乐曲为其主要内容和特色。包括两个方面:1、戏曲坐唱2、乐器演奏。
“堂名”作为一个能演唱戏文、又能演奏器乐班社,其成员十分精干,个个一专多能:既可扮演角色,又可担任乐手;在器乐演奏上,既可伴奏戏曲,又可演奏十番锣鼓及十番吹打;在乐器掌握上,又可使用吹、弹、拉、打诸色乐器;角色扮演方面,有的还可表演各种行当,被称为“戏抹布”。他们的演出,不必搭台化妆,轻便易行,能深入寻常百姓之家,所以深受群众欢迎而得到普遍发展。
堂名的主要演奏乐器有:1、打击乐器:大堂鼓、单堂鼓、板鼓、点鼓(又名荸荠鼓)、大锣、汤锣、马锣、春锣、七冒、戏锣、云锣、大小齐钹、扑钹、铙钹、双磬、大小木鱼、绰板、芯子、勺板、双星。2、管乐器:长招军、号筒、大小唢呐、长尖、曲笛、土管、笙。3、弦乐器: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小三弦(曲弦)、琴(古提琴)、虎胡、琵琶。
堂名的主要曲目:
十番锣鼓类:《粗旺》、《喜元宵》、《万花灯》、《下西风》、《大如意》、《小如意》、《香袋》、《十八拍》、《翠凤毛》、《花四合》、《寿亭侯》、等
十番吹打分粗吹和细吹两类:粗吹类有《将军令》、《一枝花》、《月儿高》、《春日景和》、《柳摇金》、《傍妆台》、《水龙吟》、《马调》、《哪吒令》、《大开门》等;细吹类有《普天乐》、《山坡羊》、《雁儿落》、《一机锦》、《到春来》、《小月调》、《淘金令》、《迎仙客》、《朝天子》、《锦上花》、《平沙落雁》、《北正宫》、《金山寺》、《须和柳》、《花信风》、《四时景》等。
演唱昆曲曲目:《天官赐福》、《定情》、《回营》、《卸甲封王》、《佳期》、《琴桃》、《上寿》、《仙聚》、《牡丹亭》、《琵琶记·坠马》、《孽海记·思凡》等。
堂名坐唱的昆剧折子戏,没有身段表现,但根据剧本的要求分“行当”,扮生、旦、净、末、丑角色,重“唱念”、讲“韵白”,演出时带面部表情。根据剧情还使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如:马铃、课筒、链条、拨浪鼓等。曲谱以公尺谱为主。
堂名坐唱昆剧折子戏一场称一排,一排为四个折子戏。其中四个折子之角色行当和出场排列都有规定:第一折为老生戏; 第二折为小生戏、花旦戏;第三折为大面(净)戏;第四折为丑角戏。
堂名有供自己演出的乐舆,其中设有桌椅,供参加演出的八人围坐。演奏的所有乐器也置放在这个乐舆内。堂名的乐舆通常拆散装在箱内,运输时用肩来挑,故堂名常以担为单位,一个堂名班子亦可称为一担堂名。
堂名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有时某些大户人家的主人及其亲朋会各请来几个民间班社同时表演,形成做双班、三班的局面。例如双班均为“堂名”,做双班,每班至少唱四排戏,每排四个折子,故双班共要唱八排32个折子。同时,每排四个折子戏的构成又有“单记”、“双记”、“一三记”之分(“记”即剧本,因昆剧自明清以来的传奇本常名为《××记》)。
堂名要掌握的“记” 越多越好,谁要是多奏了一套即为赢家,就能领到赏钿(红色)。反之,唱双班时应付不了,就领不到赏钱。他们在双班同台演出时,更是各显神通,各使绝招,力求压倒对方。单班演出,一般唱四排戏,有时至深夜结束还要加演一、二折苏滩,称为“四戏一滩二锣鼓”。
进入堂名班的学徒一般先试学一年,如果合格,则续学六年,再帮师一年,共八年结业。在堂名班边学边演的学员常被称做“小堂名”,而出师后正式以堂名为业的演出人员则被称做“大堂名”。
堂名的功能从初始的家乐班以喜庆为主,到进入民间以后逐渐发展到婚丧喜庆、祭祀待神等各类场合的多种功能。
堂名班子往往有一批固定的主客和活动范围(称为门徒)。他人一般不得随意插手,只有在没有固定关系的客户中,才能去扩大业务,逐步变成自己的主客。主客多生意就多,收入也才稳定。主客还能传子传孙,堂名班主也往往代代相传。(常熟市)
堂名,约出现于明末清初,是一种清唱戏文兼奏十番音乐的乐班。这种乐班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以家乐班的形式存在(《笔梦》所记钱岱家乐班:“春时……侍御日偃其间,令诸妓或打十番,或歌清曲,……笙歌相间……” )。堂名的名称则见于清人徐珂《清稗类钞》:“‘堂名’,乐班也,亦称清音班。昔之江宁,今之苏、杭等处皆有之。”
堂名的起源,一说可能与江宁府置清乐班有一定关联,也与明代的家乐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一说是明末昆曲在昆山、太仓作为坐唱形式出现后流入民间而形成的。
清人陈去病的《五石脂》中介绍了当时活跃于苏南农村中的堂名:“吾邑四乡,往往有三家之村,不识字之氓,亦俨然集其徒六七,围灯团坐,相与吹弹丝竹,唱元明人唱本,亹亹可听,入夜则打十番鼓,杂以科诨,大类郡城清唱……意者当日或盛集家乐,以为娱快,厥后国变家亡,世业凋谢,梨园子弟,星散无所归,则窜伏乡间,长为农夫以没于世而已。”此中“梨园子弟”即是堂名艺人。
清代吴县(包括今苏州城区)的堂名活动相当繁荣。道光二十七年《苏州织造府示禁老郎庙管事人徇私弊混碑》有梨园清音集议之所的记载。“梨园清音”就是清唱戏文一类的班子。如《陆墓镇志》(清乾隆三十五年)有“吴地善讴,故镇中亦有集梨园(清音)者、打十番者”的内容。
十番锣鼓是“创于京师而盛于江南”(《清捭类钞》)的民间吹打音乐,明代起在苏州十分盛行。《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又有所谓十样锦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旧。武宗南巡,自造靖边乐,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诸杂乐,传授南教坊。今吴儿遂引而申之,真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清叶梦珠《阅世编》:“吴中新乐,弦索之外又有十弗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当锣。人各执一器,唯木鱼、板以一人兼施二色。……音节皆应北词,无肉声。……且有金、革、木,而无丝竹,类军中乐,盖边声也。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至崇祯末,吴阊诸少年又创新十番,其器为笙、管、弦。”这表明如果说设有丝竹乐的“清锣鼓”来自京师,则增加了丝竹乐器的“新十番”(丝竹锣鼓)乃起源于苏州。(吴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