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常州市
  【简介】
  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形成于清代同治年间,历经140多年,迄今已传至第五代。初始发展时期的领军人物为王根富和王全保,而后续的沈乾荣、沈坤荣则被人称为是雕庄制笼的“双杰”。现主要传承地集中在雕庄中村及周边一带
  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工艺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一是常州东郊及周边地区自古竹林成片,具有丰富的竹资源;二是休耕少田的雕庄农民出于谋生和增加经济来源的需要。及至清末民初,常州雕庄及周边地区曾逐次崛起50多家作坊和工场,产品畅销江、浙、沪、京、香港、澳门及南洋地区。
  常州雕庄精品鸟笼,以南派风格的固定式与插爿式方型鸟笼为主,有绣眼板笼、芙蓉笼、八哥笼、画眉笼、黄豆斗笼、鹦鹉笼等10余种,另以蝈蝈笼、蟋蟀笼等制作为辅。其制作工序大致有30多道:选料——竹料须选用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竹节、较长的优质毛竹。竹筠应厚实竹表没有色斑,竹竿应粗壮,而且不能有任何损伤擦痕;剖料——先将所选竹材按鸟笼的设计尺寸要求,逐一锯断,然后用刮刀刮去竹身表面的蜡质层,再用篾刀将圆形竹筒按三分之一的大小劈开,变成块状;蒸煮——将竹块放进特制的大铁锅,注满水,加热煮沸后文火少时捂几分钟,时间一般在40分钟左右;风干、定型——将煮过的竹块逐段捆好,或堆码好,放在阴凉处风干,前后时间须一个月之久;走条、拉丝——用篾刀将风干的竹块逐次劈成比拉条板孔稍大一些的竹条,尔后插入拉条板孔内进行拉丝,往返抽拉数次,即可拉成直径为3毫米均匀划一的竹条;刨钻、打眼、穿笼条——按照方形框架,须先用特制小刨刀,刨成按设计尺寸的方料,构成方形框架的数根立柱,钻孔打眼,再细制上下两根横档,再逐次制作所需笼圈、笼条,打眼穿笼条制成侧扇;打磨、抛光——分别用粗砂纸和细砂纸反复打磨笼条。除去笼条上所有毛刺、纹路,达到光滑、平洁、剔透的视觉效果;雕刻——这一部分制作过程须经过打样、作画、做眼、拉弓、削边、雕花、打毛胚、细磨、打磨、抛光等18道工序;上光——以增加成笼的光洁牢度和外形的美观。
  随着时代变迁,大规模的雕庄鸟笼制作逐渐淡出。目前,当地史国荃等家庭作坊仍在从事传统的精品鸟笼制作。

上一篇:【传统医药】孟河医派(常州市)

下一篇:【曲艺】常州评话(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