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武宣三里鱼圆制作技艺(来宾市)
2020-11-13 13:45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来宾市
【简介】
三江村曾经有一个武宣鲜为人知的、建墟时间最早的市场叫人和墟,过去又叫老墟,名称取地利人和的意思。人和墟始建于清初,是东乡、三里等交界地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南出勒马下黔江的必经之地。沿三里河平铺有20多间店铺,百货、食品、食用等设施齐全。其中一间“三江鱼圆店”特别有风味,独家经营的鱼圆和“鱼圆汤”令商客闻香而来,趋之若鹜。后大半个圩场被洪水冲毁等客观原因再无修复,现在仅剩残垣断壁。而三江村生产的鱼圆等吃货当时就以人和墟为中心远销到桂平、梧州、柳州、桂林等地。
鱼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相传三江村民把在三里河和黔江捕得的鲮鱼、鲢鱼或者鲤鱼等个大体丰的淡水鱼肉剁碎加入秘制调料制成“鱼圆王”,就是今天武宣鱼圆的雏形。
鱼圆的来历传说跟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有交集。
在人和墟一带居住的91岁的老党员林日贵回忆道:“听老人说,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武宣籍的太平天国首领萧朝贵在东乡莫村活动期间,部下经常到人和墟采买清水鱼和蔬菜。有一次他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喉,慌忙中找到当地土医师才为他挑出了鱼刺。但是,一直有几天喉咙不爽,影响了打仗的情绪。从那以后他吃鱼时,必交代厨师放鱼血、斩鱼头、剥鱼皮、剔鱼骨、剁细制成鱼圆。一方面吃起来香鲜可口,第二方面也不用担心被鱼刺卡住咽喉了。吃了用鱼肉做的鱼圆后,萧朝贵在高兴之余根据太平军的奋斗目标见景生情,给鱼圆取了个怪异的名称:‘太平金圆’,寓意为‘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
他带队北上后,将鱼剔骨锤成蓉做成鱼圆成了三江村一带的家宴风气,制作手艺也被广泛地流传到临近的几个村。在三江村,家家会做,人人爱吃,最后成了三里一带村屯家宴和招待客人的既方便快捷,又不失体面的必备之菜。”
现在,逢年过节武宣人会买回一条大鱼,去皮除刺,剁细鱼肉,撒上零粉,油炸成鱼圆“没有鱼圆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便可知武宣人对鱼圆的偏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