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仙回瑶族调马(贺州市)
2020-11-13 10:18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贺州市
【简介】
相传400年前,天神社王公巡查人间到仙回,为了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天仙生活,就此托梦给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求乡邻用纸、竹等料按马的形状扎成竹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和次年正月中旬烧香点纸,调马游村,祭拜神社,准保安稳,和睦共处,年年五谷丰登。 老人得梦后,庭神大开,即招全寨人们商讨,得到各姓人们支持,同按神仙指点扎马调马,每年一贯依照执行,确是灵验。
另外一则传说比较通俗,传清同治年间,村庄四周树高林密,杂草丛生,老虎经常闯进村伤害人畜,甚至发生过“老虎一夜闯十二舍”之事。马威屯的一位村民苦思冥想之后,用毛竹片扎成一匹威风凛凛的马,在马身贴上彩纸,佩戴铜铃,用镜子做成两个又大又圆的眼睛,炯炯有神,将这匹马放到进村的路口上,并挂上彩灯,老虎来时,看到个庞然大物,听到风吹铜铃叮当响,被吓得魂飞魄散,望风而逃。说也奇怪,老虎被这以假乱真的马吓跑之后,再也不敢进村了,后来就兴起了调马的习俗,逢年过节到各村各寨进行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好年成。
调马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史料记载的,清光绪年间,随着人们连接外面文化礼节日趋进步,由马尾寨几个聪明的人把马文化深层扩大,艺人有:龚思宁、龚思之、周永嗣、刘继昌、龚思贤等。这些艺人按照当时皇帝巡礼方式,照古人故事编号,在每盏马灯的上方展示当代人的劳作工具,如磨谷、冲对、锯板,戏剧有猴子翻杆等,每盏灯有诗句作配,调时按玄机动作齐舞,来展现当时文化。
为传承前辈们的文化艺术,后由龚思行、周定伦、周世万、龚仕熙等艺人进一步提升马灯色彩,改到夜间来调,在每盏马灯点上用茶油作星火放光,故此有“狮子看武功,调马看马灯”之说。
调马场面,先组成50人以上队列,帅旗率队在前,灯人串步跟上响锣鼓,吹牛角号队列并成鱼在头、凤在尾,寓意鲤鱼跃龙门,凤鹏程万里,步步高升。后由老艺人唐永基、唐永成、周永其、周兆年、刘世明、刘瑞昌、唐永达、陆中阳、周经武、周美玉等继续弘扬,据传当时民国动乱时期马尾寨年年调马,保来了风调雨顺,凡土匪、猛兽进了村都被神马吓得夺命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