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地区】贺州市

【简介】

壮族服饰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八步壮族服饰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境内的八步区南乡镇全境、大宁镇螺石村、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等为核心的地区,辐射影响相邻的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主要壮族聚居区。据南乡壮族珍藏的《容姓落籍分关书》和《广舆览胜》、《明史·地理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八步区壮族源于桂西壮族俍兵因屯田八步区南乡镇而定居。八步壮族服饰是定居的俍兵与当地瑶族妇女结合后,最迟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在八步区流传,清代发展成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八步壮族服饰自壮族俍兵屯田定居后,形成包涵瑶文化积淀的特点。自古以来用土布制作,男女装均为无领反膊,右襟下开至腰转中,衣襟镶滚色布边,俗称“反膊衫”。男女裤式相同,俗称“牛头裤”。民国时期男装改为对襟唐装,女衫长至膝盖,镶嵌裩边二三道,并佩银牌、银链、银锁、穗形针筒等饰物,腰束红布。妇女头饰为特殊的“高顶式“。以竹壳为内托,白布裹之,后包蓝黑布,最后以半尺宽的红绳缠外,与瑶族“塔式尖头”头饰类似。相传在明代当地瑶族妇女被迫嫁给俍兵为妻,力争将头饰制成高顶,在头饰里包白布象征给亲人戴孝,后沿袭下来。新娘盛装要穿刺绣披肩和佩银锁,头发梳成髻,俗称“凤头”;覆上双鱼、仙鹤等造型的银饰,俗称“凤头大髻”。八步区八步壮族服饰与广西其它地区的壮族服饰有较大的区别,其形状和工艺别具一格。具有重大的文化、科研、历史和艺术价值。

上一篇:【民俗】瑶族朝踏节(贺州市)

下一篇:【民俗】平桂瑶族服饰(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