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百色市

【简介】

壮族嘹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

2008年6月7日,壮族嘹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82。

嘹歌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前,晚期作品则产生于“改土归流”时期:嘹歌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郑超雄将嘹歌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发展期,即从壮族文明社会出现到明朝;第二个阶段是规范成熟期,指的是明朝到民国时期;第三个阶段则是新嘹歌时期,是指新中国成立。(《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94~102页)

第一阶段是嘹歌的起源发展期,据研究,从某些《嘹歌》的章节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古越人歌的内容、结构和形式。汉朝刘向《说苑》曾记载过春秋时期楚国“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陂之中”,听到越人拥楫而歌,因不解其意,“乃召越译”。有趣的是,韦庆稳后来将《说苑》里记录的这首越人歌与壮语进行比较研究,先根据音韵学家对汉字的上古音结构,把歌中每一个汉字的中古音和上古音用国际音标标记出来,然后分别与壮语词逐一对照,结果发现这首两千多年前的《越人歌》用壮语翻译出来的意思和古译的意思完全一致。除此之外,另有研究发现,《越人歌》的一、三、五句押脚韵,二、三、四句押腰韵,这恰恰又是壮族嘹歌的特点。通过对壮族歌手的采访,郑超雄也发现,《越人歌》中的“今夕何夕兮”即是壮族山歌中常见的“今日什么日”“今晚什么晚”,并在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越人歌》就是《嘹歌》的源头,或者说《嘹歌》是《越人歌》的延伸”j

第二阶段是嘹歌的规范成熟期,指的是明朝出现了歌书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这一段时间。歌手一般都以歌书为依据,对歌遵循一定的系统和程序。之所以这样断代,郑超雄的依据是:第一是古壮字在民问的广泛使用;第二是嘹歌的成熟作品《贼歌》所描述的战乱社会背景;第三是专业民间艺人的出现?古壮字起源于唐朝,而在民间流行应是明朝年间。关于《贼歌》所描述的战乱究竟具体是什么事件,不同学者各有所见,但都认为《贼歌》最初产生于明朝中叶,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增补,甚至有民国时期的痕迹:但无论如何,以明朝作为嘹歌发展阶段的分水岭是有理据的,

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嘹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的时代音符,没有了战争的苦难和封建统治下的各种枷锁。


上一篇:【传统音乐】田林定安调(百色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田东壮族欢侬(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