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百色市

【简介】

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所谓“八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吸收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而成。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壮族八音在邕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蒲庙、那楼、新江、中和等乡(镇)最为普及,每个行政村都有数支八音队,长年开展演奏活动。如今邕宁区能演奏八音的乐手300多人,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南宁市的知名度,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城区政府实施了壮族八音的保护措施:一是举办2005年邕宁区壮族八音比赛;二是邕宁区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三是增加经费投入,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壮族八音保护工作;四是成立青少年壮族八音示范班,培养壮族八音演奏人才。在邕宁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邕宁壮族八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壮族八音这朵奇葩将在民族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上一篇:【传统技艺】舞狮技艺(百色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田林定安调(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