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百色市

【简介】

瑶族金锣舞,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金锣舞是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征和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传统舞蹈,起初只限用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民俗活动,后来演变为贺新春、庆丰年的主要舞蹈。金锣舞多以集体舞为主,人数可为三五人,也可几百上千人。

2014年07月16日,瑶族金锣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20。

金锣舞的起源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究。金锣舞流行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该舞蹈先前用于祈福、酬神、祭奠、驱邪之类的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演变为庆丰贺年及喜庆的群众性民间艺术表演和竞技活动。在当地瑶族民众中,金锣被视为吉祥之物,所谓金锣即铜锣也,因其状似金,击有金声,故得名。据当地民众说,他们的祖先进山时,由于山高林密,望不见天,经常几户人家连在一起,再加上地少人多,只能在山脚下的平地种植玉米,由于那里经常有鸟兽进出,种下的粮食都被这些飞禽走兽给糟蹋了,残余的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人们一年到头的生计。为了能够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就必须想各种方法来和这些鸟兽作斗争。经过长久的探索与实验,创造出了用竹筒敲打驱赶捕捉野兽的能力,后来发展到铁铜,再到“金锣”。在敲打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金锣舞,并代代相传,所以每人必须学会金锣舞,不论是男是女,都要从小学习,因此,哪个人不会跳金锣舞,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歧视,所以,人们就以哪家有金锣,响锣为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田东县春节的庆丰贺年活动从大年初一始至二月初二止。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盘王节”的大喜日子,届时各村村民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会聚在约定的晒坪,也跳金锣舞来欢庆自己的节日。

2014年07月16日,瑶族金锣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医药】季氏瘿瘤疗法(无锡市)传承人:季兆扬

下一篇:【传统医药】中医肝病疗法(宜兴汤氏肝病疗法)(无锡市)传承人:汤乃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