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曲艺

【地区】百色市

【简介】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壮族民间“卜牙调”,系广西曲艺种类之一,属于当地民歌而带有舞台演唱形式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形式的壮族曲艺,也是当地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唯一的口头曲艺,在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凌云县和河池市巴马县一带有一定影响和发展。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时期,“卜牙调”曲艺可谓声名远扬,曾经在广西乃至全国的文艺赛事中获奖,其中,《老当益壮》荣获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业余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1983年9月,《双送子》在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国曲协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荣获节目一等奖。
  据传,“卜牙调”的创始人是凌云县泗城府人梁海波,其自幼喜爱民间音乐。民国九年(公元1919年),他从原南宁“三师”毕业后,随校长罗伯冀等八人到龙川“树德高等小学”任教,接触到龙川壮族山歌,并开始了卜牙调的创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1年),他根据龙川壮族山歌的特点,结合戏曲艺术,完成了卜牙调的创编,并使其逐步地向独立的舞台戏曲艺术发展。

“卜牙”即老公、老婆的俗称。“卜牙调”是民间老艺人用本地壮族山歌作基调发展而成,它有唱词、道白、音乐及完整的故事情节。演出中以山歌对唱形式出现,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并以简单的形体动作加以辅助,步伐简单随意。其音乐分为:“过场调”和“唱腔调”,流行于我国西南,特别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世加村。曲调根据歌词韵律平仄而改变音符,唱词可多可少,有时唱几段后才通过“过场调”音乐来变换人物或改变叙事的内容,再反复“过调腔”,但属于一板一眼(即2/4拍子)单一反复体的曲体,四句构成一个乐段。歌词为四句五言体,押壮族山歌腰脚韵。

经调研发现,“卜牙调”曲调独特,旋律比较流畅、平和、上口,易学易懂,所以能流传至今。但是,由于曲调过于单一(只有“过场调”和“唱腔调”两个调),在一节目中只能反复,不能更好地体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剧情的变化以及故事的悲喜,而且在表演形式上、舞蹈动作上都过于单一无变化,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内国际艺术之花竞相绽放,其影响力之巨大让“卜牙调”这一长期散落于贫困山区、唱作后继乏人的民间曲艺更显得微不足道,难以扬名。

针对“卜牙调”曲艺传承发展的现状,要使其能够重登大舞台,政府更重视、艺术更扶持是关键。

上一篇:【曲艺】壮族八音坐唱(百色市)

下一篇:【曲艺】田东壮族唐皇(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