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壮族土俗字(百色市)
2020-11-09 10:30
【类别】民俗
【地区】百色市
【简介】
早在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土俗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上就有记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
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说明这种方块壮字在壮族地区民间曾广泛流行过。不过,由于古壮字地区差别较大,缺乏规范,因此各地壮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主要依靠汉文进行交流。
壮族土俗字又称方块壮字或者古壮字,是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巫师等为了书写壮语而借助汉字或汉字的造字部件创造的,壮语叫做sawndip,意思是“未成熟文字”。,据已翻译整理的方块字古籍成果统计,土俗字单字约为1万个,但大部分壮族古籍仍未破译。现正在编纂的《中华古壮字大字典》计划收入单字约为4万个。在有壮族聚居的地方基本都流传土俗字,相对成熟和集中的地区是广西的百色、河池、崇左、来宾和云南的文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