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韩城围鼓(韩城市)
2020-11-02 14:21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韩城市
【简介】
韩城围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属于陕西韩城西部山区特有的鼓种,尤以板桥镇(原薛峰乡)王村最具代表性,又名“十二村锣鼓”(王村原有十二个自然村),是韩城三大鼓种之一。
韩城围鼓是一种地方性民间鼓乐,相传从古代战争衍化而来,起源于元朝,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后来融入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内容,成为一种特有的民间鼓乐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将其用于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颂扬公德;结庆;开业庆典;自娱自乐等。它阵营壮观、气势宏伟、鼓点繁华、曲牌优美等,在韩城市乃至陕西省颇有名气。2010年9月参加中国·韩城“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荣获最佳表演奖,得到中国打击乐协会会长安志顺这样的评价:“听韩城围鼓,三日不知肉味。”
韩城围鼓的特点是:一、气势壮观。它是由百人、千人组成的鼓对,多用于大型庆典、祭祀活动,其效果气势磅礴,可谓“锣鼓喧天”给人以鼓舞、催人奋进。二、鼓点繁华。鼓点多采用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切分音等也多处使用,节奏多变,鼓、声和谐悦耳,久听不厌。三、曲牌优美。它的曲牌可分为十个:1、行进鼓(现称:阔步行进)用于队列行进,与秧歌鼓鼓点相似。 2、对鼓(现称:龙腾虎跃)是韩城围鼓特有的鼓点及表演形式,双双旗鼓相对。 3、紧三锤(热火朝天)节奏紧凑热烈,手势复杂多变,场面热闹非凡,体现农忙的紧张景象。 4定疙巴(喜气洋洋)节奏欢快喜庆、声音清脆悦耳、舞姿优美,给人有抬轿迎亲喜庆之感。5、四折子(百折不挠)节奏曲折多变、一波三折,用于表现人生的跌宕起伏,激励人们战胜困难。6、打细乐(龙飞凤舞)体现不同情境下人们的心情。7、摘豆角(五谷丰登)利用敲鼓边和鼓心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农民丰收果实的喜悦心情。8、鸽子旋涡(百鸽求偶)一手绕鼓旋转,另一手握直鼓锤击鼓心,并利用铙、钹等乐器紧密配合仿照鸽子求情的声音,体现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9、肚子痛(继往开来)。10、呆锣子(小三件)体现人们愉快的心情。四、易于普及。韩城围鼓既适用于大型庆典的演奏活动,也常用于婚嫁、宴请及春节、庙会的演奏。它既可以千百人齐奏对阵,也可以七八付铙、三四面鼓进行小合奏。独奏也屡见不鲜。
韩城围鼓的队列可分为两种:1、行进队列。有单项、单鼓相对型;双相、双鼓相对型,与行进锣鼓的节奏紧密配合。2、围场队列。有大围场、小围场和四季花型(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围场。分别与不同锣鼓曲牌相配合。如“大围场”用《对鼓》、《悬锤》等曲牌,“牡丹型”用《紧三锤》、《打细乐》等曲牌。
经过大量的走访和韩城围鼓老艺人的回忆,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有孙增科(已故);二十世纪初有王稳兴(已故);四十年代老艺人主要有孙广发(家传),学艺时间1950年;同明(师传),学艺时间1964年;五十年代有同智敏(师传),学艺时间1968年;王忠岳(师传),学艺时间1968年;李养民(师传),学艺时间1968年;六十年代主要有赵山虎(师传),学艺时间1976年;赵克敏(师传),学艺时间2002年;范云强(师传),学艺时间1977年;王云丽(女、师传),学艺时间1998年。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起,韩城围鼓走入低谷,期间几起几落,但当年的恢弘气势难以重视。近几年,先后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韩城围鼓艺人同智敏于2005年成立了韩城围鼓民间艺术团,组织培训参加演出活动数百次,使韩城围鼓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韩城围鼓已走出农村,走出韩城,在不久的将来,韩城围鼓必将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