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周至殿镇八卦锣鼓(西安市)
2020-11-02 14:18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西安市
【简介】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位于秦岭北麓,赤峪河和田峪河从东、西绕村而出,东邻西安鼓乐祖地,西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楼观台,北有曲江农业博览园和赵公明财神庙。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原名“殿镇老鼓”,古而原始。殿镇村原名“殿紫头”,取“紫气东来”之意。自唐朝起,殿镇就存在着由东、南、西、北四社火会组成的古老四社区,而四古社火会又有四家牛拉鼓式殿镇八卦锣鼓队。本村一年立四次古庙会,农历二月初二龙王庙会,四月初一关公庙会,七月初十元始台古庙会,十月初一四古社小庙会。逢年十五和年四会分别以耍社火、朝庙拜神及八卦锣鼓助兴庆祝,其场面盛大之极,远近闻名。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是大型百人综合节目,表演内容包括:百人游行表演、百人周至殿镇八卦锣鼓表演、八卦阵鼓表演。具体节目有:开场锣鼓、舞台锣鼓、八转鼓表演、十六小鼓表演、大中鼓表演、桶鼓表演、手鼓表演、大铙表演、大锣表演、小铰表演、小锣表演、仪仗队助阵表演、花伞舞表演、摆绸舞表演等节目。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源远流长,是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唯一独具特色的保留历史传承的打击乐节目之一。据传八仙得道成仙之后,在楼观台聆听老子讲经论道,探研八卦易理,穷究天地奥秘,演练期间,就行成了殿镇老鼓的最早雏形----八卦阵鼓。殿镇老鼓由道教中的“八卦阵”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就形成了自已独具格式的韵律、鼓谱-----“长经鼓”、“十样景”,欢快、激情、激昂、铿锵、沉稳、悠扬、轻悦,以易经原理,以一面大鼓做为太极,两面中鼓象征两仪,四面镗锣吻合四象,八面小鼓暗喻八卦,然后八面桶鼓、八副小铰、八副小锣、八个手鼓,三十二副大铙象征着六十四卦象,整个鼓阵形成后,浑然一体,敲打起来恰似平起春雷,震撼山岳。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经过历史沿革和演变,在继承和弘扬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其它独特艺术之长,使《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在打击与表演艺术上得到更加丰富和完美。成功创编出优秀代表作品《腾飞锣鼓》、《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八卦阵鼓》,多项艺术表演多次荣获省、市、县锣鼓大赛一等奖。2011年6月《周至殿镇八卦锣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人员已达到300余人,保证百人规模的表演实力。使其强劲、粗犷、威风、震撼的风格更具观赏性。打击表演形式以传统的五种牛皮鼓为主,配合四种铜器敲打,编导按不同的配器策划分类,分八个专项表演队,轮流演练,导练成熟后,根据项目内容再策划大型百人综合打击表演节目,然后再按市场需求策划编排中小型表演节目。在变换配衬的基础上,仪仗队助阵,加上彩伞舞、摆绸舞等内容,更是锦上添花。《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分为五章节:第一节前奏锣鼓,激烈、高昂、欢快、英武;第二节“八卦阵鼓”,按八卦方位定员,依八卦动静结合,八鼓手相互穿插飞跃,随鼓位旋转打击,鼓锤上下翻飞,里外飞越,象征着人间万物生生不息,永不中断;第三节“仙女散花”,8—16位女桶鼓手腾挪旋转,手舞足蹈,翩翩起舞,裙带飘扬,空飞散花。象征着众仙女播云布雨,歌舞升平,把美好的祝愿洒向人间。第四节“天下太平”,32寸大铙,4面镗锣,打击起来如同五雷轰顶,斩妖除魔,拾边空间配衬小配器打击,显得格外沉稳、悠扬、清越,象征着国家安泰、天下太平。第五节“喜庆锣鼓”,九种配器汇集打击,突如闪电瞬间汇聚,高潮、热烈、强劲、欢快的喜庆丰收庆贺。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发展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经历了5代传人,第一代传人,集贤镇殿镇村樊四;第二代传人,集贤镇殿镇村陈家壁;第三代传人,集贤镇殿镇村李少维;第四代传人,集贤镇殿镇村张天顺;第五代传人,集贤镇殿镇村杜永红,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光大。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大量资金扶持,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民间演出场次较少,农民挣钱少,演练过程苦,付出太大,一无补贴,二无工资,演出人员流失严重。加之服装、鞋帽、配器、鼓类、铜、艺术装饰品破损严重,更换开支大,需大量资金支持,更由于受西洋乐器冲击,现《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已无法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