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镇巴唢呐(汉中市)
2020-11-02 14:14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汉中市
【简介】
唢呐在镇巴有悠久的吹奏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末清初镇巴境内就有了唢呐,当时主要流传于民间的戏班,新中国成立以来,镇巴唢呐队伍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乡村各种喜事哀乐场合中不可缺少的演奏乐器,也是山民在沉寂苦闷日子中唯一能愉悦身心的乐器。学唢呐演奏的艺人很多,传播的面积广泛,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镇巴目前收集到的唢呐曲目有三百多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代的民俗生活的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也改编和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现代生活的曲目,这些曲目大多以当地民歌演变而来。
镇巴唢呐从它的演奏形式、乐器制型,曲目内涵等地方可推其发展的脉络,知其渊源。
1、随人口迁徙而传入。镇巴位于巴山腹地,南与四川万源、通江接壤,北与本省的西乡、紫阳为邻,境内山高林密,是历代兵家争战要地,也是各地方势力南征北战的通道。战乱及自然灾害给山民带来了灾荒,造成人口剧减。政府采取移民政策予以补充。至今民间论其祖籍,还有“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之说。现在流传境内的唢呐,根据其区域划分和民间习俗,东区唢呐主要以湖北移民传入,南和西区主要由四川移民传入。
2、随商贸活动而传入。在明末清初,境内的商贸交易活动十分兴盛,一批地处交通要塞的集镇,便应运而生,由于地处陕、川交界的特殊地理环境,常聚着陕、川、鄂等各地往来商贾、戏班和流动艺人以此演艺为生,一些外来艺人和本地艺人的演出活动频繁。因而,镇巴境内的唢呐声洪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镇巴唢呐有许多曲牌,其中最流行的就有两百多个。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镇巴县文化馆组织专人,辗转全县广大乡村收集曲目,将流传于民间流行较广,脍炙人口的曲目进行整理,拟出版专集,有效保存了这一珍贵的民间乐曲资料,唢呐在民间具有鲜明的主题以为,奏乐时演奏者可根据不同场合确定曲目,也可根据曲目吹奏,喜庆的有《满堂红》、《大开门》、《竹叶青》、《八仙上寿》等;悲苦的有《哭五更》、《哭长城》、《吊孝》等。
唢呐自明末清初传入镇巴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
1、分布广泛。在镇巴21个镇和村庄,每逢红白喜事都有吹奏唢呐的习俗。
2、内容丰富。红白喜事各有专门的曲子,吹奏形式主要以双人合奏等各种形式
3、技巧性强。技巧主要在于把握换气,吸气换气运用自如,讲究嘴不离器,可连吹几十个曲调。
4、感染力强。喜庆场面吹奏的曲子,使人听了顿感精神爽快,气氛热烈。在悲苦的场面上吹奏的曲调哀婉、伤感,使人听了如泣如诉,肝肠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