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贯溪村地围子(汉中市)
2020-10-30 09:53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汉中市
【简介】
地围子通常在春节社庆耍灯和安灵寺庙会期间演出。正月初二起灯,正月十六倒灯。耍灯是当地民间社火形式,其中包括号灯(也叫头灯)、十二属相灯、牌灯、花灯、手灯等;夜晚出灯,犹如繁星缀空,五彩缤纷。
“耍灯”又称“闹社火”,是当地民间文艺节目的综合表演。地围子又叫“地蹦子”、“地扑龙”。是整个耍灯队伍中的中心节目,常和“打锣镲”、“跑竹马”、“火狮子”等同场演出。
地围子有“扎老场”和“走马场”两种演出方式。所谓扎老场,即在某地连续演出几个通霄。“走马场”则比较简单,只是上个彩船,跑个竹马,打几处花朵,耍个火狮子而已。
“扎老场”的演出顺序是:号灯在院场边一插,十二盏属相灯列队走圆场,围成圆圈;文武乐队分东西站两边,男角站前排,女角坐后排,全体面向主人门首。一对排灯上场绕一圈,接着火狮子在引狮郎带领下进场表演后奔向主人门前。领狮人对主人致祝贺词后,狮子走进房内,卧在神龛前,主人和善男信女跪在狮子面前,供奉香蜡祈求富贵平安。有的还将婴儿交给文狮郎取名字,以求狮神保佑。随之狮子便到各家各户门前拜神扫瘟,颇具古傩的遗风。最后狮子回到老场,卧等天明。此刻,老场上灯火通红,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表演各种丰富多彩的地围子节目。
地围子最初只是蹦蹦跳跳,以舞蹈的动作为主,后来发展成溶说、唱、舞、打为一体。说(韵白)、唱(民间小调、花鼓子)舞(吸纳生产劳动中的典型动作和动物姿态的模仿),打(溶杂技、武术动作)。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嬉戏逗趣的民间小戏,又有别致的舞段配合穿插,表演生动活泼。据调查,解放前地围子剧目达一百多个,至今在民间流传的尚有三十多个节目。如《鲤鱼招亲》、《贩茶》、《贾金莲赶船》、《柳二姐赶会》、《田二娃锻磨》《顶灯》《王婆骂鸡》、《坐官》等。这些剧目往往在开场、收场和演唱的间隔配以“颤步”、“弹腿扑步”等组成的双人舞段组合,以丰富、渲染剧情的发展。
地围子的表演以男女形成的“颤步”动作构成独特动律。特别是女性的闪膝和两臂前后的小摆动,突出了腰胯的扭摆,具有陕南女性优美文雅的风韵,而男性的“弹腿扑步”、“大拜三拜”、“青蛙晒肚”等动作则显得洒脱、幽默。其中吸收了戏曲、杂技、武术的动作和一些生活动作的模拟。如“采茶”、“撑船”等。
地围子的音乐包括打击乐演奏和歌唱两部分。打击乐除用于丌场、结尾和演员上下场外,还作为唱段之间舞蹈表演的伴奏。歌唱部分吸收了当地民间传统的小调、花鼓调等;一般是一戏一曲反复演唱,也有的根据不同人物安排曲调;唱段较自由,由演员根据剧情和自己的嗓音条件任意选择民间曲调,进行创造发挥,加上有机的运用帮腔,衬腔和打击乐的灵活伴奏,既烘托了气氛,又增添了热烈欢快的鲜明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