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手工刺绣蓝牙音箱、扎染单肩包、缠花技艺小饰品……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承古融今·推陈出新”纺织非遗系列展走进沈阳故宫,便携时尚的非遗旅游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在我国已公布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纺织类非遗项目多达百余项。近年来,纺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渐成风尚。

  “但也应当看到,当前消费市场对纺织类非遗产品认可度仍不高。这背后,既有对纺织非遗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纺织传统工艺产品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不太符合当下消费和审美需求的原因。”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看来,提振纺织非遗消费不是用非遗的商品形态弱化其文化内涵,而是用市场化方式让纺织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方式相适应。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实现纺织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跨界融合、时尚设计。纺织非遗资源主要可以应用到服装服饰、家居生活、艺术创造、影视剧装等领域。高勇认为,当前应该根据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与工艺精髓的条件下,以跨界融合、当代审美来开阔视野、激活灵感。“近年来,我们专注于传统工艺跨界产品研发,手工刺绣和蓝染系列中的音箱、充电宝、手包等近30个创新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王素娟介绍。

  拓宽渠道、创新营销。不少纺织非遗的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影响,流通半径较小。今年面对疫情影响,多家电商平台抓住直播带货等消费热点,推出“非遗购物节”,其中手工制鞋、扎染、蜡染、香云纱等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从线下到线上、从深山到城市,越来越多的纺织非遗产品借助网络渠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植入品牌、提升价值。“品牌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只有把非遗元素植入品牌或者用来打造品牌,并通过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才能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遗。”高勇介绍,当前国内一些知名女装品牌将纺织类传统技艺创造性地应用到服装设计和制作之中,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招一式的模仿,不能只停留在对于传统符号的直接照搬,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吃透,推出更多的高端品牌。

  近年来,纺织非遗产业在提振消费的同时,也给不少群众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例如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刺绣产业,带动了超两万名农牧民参与,使2800多名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

  “我们将继续以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方式,让纺织非遗产品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高勇说。(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8日 第 18 版)


上一篇:【非遗动态】创意设计“点亮”非遗

下一篇:【非遗动态】“非遗”油纸伞 助推广西贵港市产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