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化屋苗族文化空间(黔西县)
2020-10-14 11:20
【类别】民俗
【地区】黔西县
【简介】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位于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距县城52公里,是黔西县南部边沿二水汇流、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东面、南面与清镇、织金两市县隔水相邻,西与羊场以哈冲河为界,北与群益村接壤。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距乡镇府驻地11公里,全村共有250多户,12人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7.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温和降雨量差距较大。
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浩繁的文化而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屋开发较早,在南北朝的梁陈时期,昆明闽支卢鹿部沿延江东进占据此地,清初因战火沦为荒野后,在清康熙十五年,十来户歪梳支系苗族来此繁衍生息,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传统习惯。化屋苗族历来能歌善奏,好舞尚拳,无论是谈情说爱、婚丧礼仪、闲暇消遣,都与音乐和舞蹈分不开,尤其是化屋苗族多声部民歌合唱、芦笙舞、芦笙拳舞、打鼓芦笙拳舞等,把化屋苗族山环水绕孕育出来的情和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化屋苗族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民歌以苗族多声部民歌合唱为代表,芦笙舞、芦笙拳巧妙的结合,使之能“舞”能“拳”,独特的打鼓芦笙拳舞是歪梳支系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祖先崇拜的一种祭祀舞。化屋苗族的体育活动较多,扭扁担、射**、踢鸡毛毽打牛毛球、芦笙拳、武术、摔跤等,都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化屋苗族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他们结寨而居,山环水绕中,几百户人的寨子,房屋的布局为八卦图,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7个头5柱落脚,四周均用木版安装,山墙封顶多用竹编,屋面多为草顶,造型讲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苗族取水都是由妇女去背,清晨薄雾和夕阳晚霞时背水的妇女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中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他们将自己的民族史,图腾崇拜,用图案记录在服装上,成为无字的史书。化屋苗族服饰工艺也和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一样,集蜡染、刺绣、挑花、织锦、银饰为一体。化屋苗族服饰属箐脚式,是从贵州织金箐脚乡为代表的,箐脚式妇女,绾发,外绕假法呈圆盘形,上穿对襟无扣袖衣,衣襟镶贴锈勾藤花边,衣袖衣背衣摆处缀彩色蜡染图案式挑花花块。下着两侧有褶的长花裙,系长方形蜡染花围腰。未婚女子扎长辫垂直于肩或将发辫歪盘于头顶,罩之心彩绣圆环花套。插簪头坠彩珠的银、玉簪、衣裙镶珍珠、铃铛。男子多为蜡染粗布长衫,下装为大桶裤;化屋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传统节日有跳花坡,献山节等,献山节的内容主要是祭神树,修改和制定乡规民约,;礼仪在化屋苗民中历来受崇尚:这里的婚俗、葬俗、民间禁忌、原始宗教、饮食和民间医药、民间文学方法都有独特和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