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划筷奠祖”苗俗(毕节市)
2020-10-14 10:44
【类别】民俗
【地区】纳雍县
【简介】
“划筷奠祖”是水东乡猫寨村世代传承的苗族风俗。水东乡猫寨村位于纳雍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织金县隔河相望。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梁呈梯状分布。村内沟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耸峙,沟壑纵横。该村共有十个村民组,其中六个村民组全是苗族,其它村民组也多有苗族杂居。纳雍县苗族共分四个支系,即白苗、黑苗、箐苗和小花苗。居住在猫寨村的苗族属四个支系之一的黑苗。“划筷奠祖”为该村杨姓一族所传承的奠祖苗俗。
据猫寨村杨氏家族年长者介绍,其家族是从织金境内的珠藏一带搬来这里定居的。由于时局混乱,当时有三兄弟各奔东西,一个搬到小曹(即越南),一个搬到这里,还有一个搬到布依族(或壮族)居住的地方,要走七天七夜。搬到猫寨的始祖即杨天成,其余两兄弟则下落不明。“划筷奠祖”苗俗从杨姓搬来猫寨便沿袭至今。据苗族鬼师杨永科介绍:老天天(即祖辈之意)迁来以后,家里没有其它值钱的东西,在儿子成年结婚分家之时,通过“划筷奠祖”方式一方面表示儿大分家,应该自立门户了,另一方面让儿孙不忘祖先。儿子分家第一年就开始划筷子,选择冬月间的日子,首先置备香、蜡、纸、烛,在竹林边焚烧祷告,祭拜祖先以后,选择并排的三棵黑刺竹中间的一棵用于划筷。共划大小筷子三十三片。其中大筷三片(也称大卦),筷巅长三指宽、呈剑状。三十三棵筷子代表了三辈人(死去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筷子中最大的代表曾祖父,其次是祖父,而后是父亲。其余小筷代表子孙后代。小筷只有一个节道,上半节长三指宽,下半节长四指宽。划好以后放入容器里面浸泡二至三个小时,不至变霉生虫。之后用牛角盛浸泡过筷子的酒分与众亲友饮用。栓筷:用麻皮搓反手绳三尺余长,栓筷时正栓(顺时针方向)三次、反栓三次,余下的绳子将小筷栓牢。立筷:用公鸡、酒、饭、粑粑等祭品祭拜祖先以后,再将栓好的筷子悬挂在堂屋二梁上的第三棵竹篱笆上。立筷以后,新娶媳妇方能上楼,表示从此可以执掌这个家庭了。第二年冬月间洗筷子,主家用红稗做一块大粑盖满簸箕,将立了一年的筷子放下来清洗,先用水洗,而后放到酒里浸泡,清毕再悬挂到原来的位置。如筷子有缺少,全族人都要把筷子放下来清查是否错拿,如有,则退回。第三年冬月间做母猪鬼,把母猪杀了之后,配以红稗粑三团进行祭拜,做母猪鬼时专由鬼师用苗语主持操办。 第四年还愿:儿子分家的第四年九月至十月间,选良辰吉日(牛的天除外),主家打一头牛,祭拜主家祖辈,同时请全族亡故者陪亡,请时依长幼顺序逐一呼唤死者姓名,备以酒、肉、饭祭祀。 待立筷之人儿子结婚时,方把筷子从梁上放下来藏于柜中,等其死后置筷于盆中(或簸箕里),再放在死者棺傍,等击鼓、吹笙、打嘎、绕嘎、鬼师念指路经等一切程序结束以后,再将筷子焚烧在村口,同时杀一只公鸡祭拜。